汽車業務快獲利了!小米Q2營收淨利創史高 小米汽車毛利率超特斯拉 單車均價比肩BBA
小米 (01810-HK) 最新發布的第二季財報成績堪稱驚艷,幾乎每項數據都刷新歷史紀錄,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動能,營收達 1160 億元 (人民幣,下同),調整後淨利 108 億元,雙雙創下歷史新高,但如此亮眼的業績並未激勵今(20) 日早盤股價有所上漲,開低後持續在平盤震盪表現。
今年上半年,小米總營收為 2272.49 億元,年增 38.2%,其中第二季 1160 億元,年增 30.5%,連三季超過千億。利潤方面,上半年毛利 515 億元,年增 46.2%,半年度毛利率 22.7%,第二季毛利 261 億元,年增 41.9%,毛利率 22.5%,較去年同期成長 1.8 個百分點。淨利方面,今年上半年達 227.66 億元,年增 146.3%,其中第二季 118.7 億元,年增 134.2%。
在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下,經調整淨利連兩季破百億,第二季實現 108 億元,年增 75.4%。支出上,第二季研發支出 78 億元,年增 41.2%,上半年研發投入 144.8 億元,年增 35.8%,預估全年完成 300 億元,截至上半年末研發人數達 2 萬 2641 人,創歷史紀錄。
汽車業務更是成為小米財報的一大亮點,成長曲線十分驚人,第二季交付 8 萬 1302 輛車,年增 197.7%,季增 7.2%,7 月交付首破 3 萬輛,與新勢力品牌排行榜中的理想處於同一交付水平,居於第四或第五的位置,上市 15 個月總交付超過 30 萬輛。
小米智慧電動車及 AI 等創新業務分部第二季營收 213 億元,年增 34%,其中智慧電動車收入 206 億元,佔小米總營收比例從去年同期的 7% 成長到 17.8%,超過小鵬、零跑及極氪品牌。
毛利率方面,小米汽車第二季達 26.4%,年增 11 個百分點,去年第四季起超越特斯拉、理想等,領先多數新勢力,恐僅次於還未發表財報的賽力斯,達到新勢力前幾名水準。
小米汽車虧損持續縮小,第二季營運虧損 3 億元,季減 40% 且遠低於去年同期虧損 18 億元,今年首季則虧損 5 億元,參考同期小鵬表現,今年下半年很可能實現轉虧為盈。
小米汽車能取得如此成績,原因多重。一方面,策略上以高端化市場切入,今年第二季均價 25.4 萬元,年增 10.9%,受單價更高的 SU7 Ultra 交付影響,且基本站穩 23 萬元左右價位,不受市場外部價格內捲影響,合約含稅單價約 28.6 至 28.7 萬,接近原來 BBA 水準。
另一方面,由於小米在消費性電子領域的長期經驗,三款車型源自同一平台,具備平台整合能力,產品模組化、標準化,形成平台規模經濟,降低成本,放大供應鏈優勢。
此外,規模效應促使營收成長攤薄固定費用,研發費用率略有下降,且研發投入分配合理,AI 演算法等可共享服務多業務,銷售費用率下降,得益於行銷效率提升,雷軍個人 IP 效應節省行銷費用,以及通路協同,借助小米之家通路網絡,新增線下門市服務多業務。
不過,汽車業務也面臨挑戰,毛利率雖高,但營業費用如研發、銷售及管理等投入大,第二季營業費用 59 億元,目前仍處於虧損狀態,累計投入超 300 億元,報表表現為累計虧損。
但小米總裁盧偉冰透露,小米汽車預估今年下半年實現單季或單月獲利,隨著小米 YU7 上市和二期工廠產能爬坡,下半年有望增量,毛利率也將保持高水準。未來,小米打算 2027 年將汽車業務打法帶到歐洲市場,不過三期工廠建設及產能提升等問題,也將影響其在新勢力中的最終排名,未來能否成為新勢力銷售冠軍值得期待。
更多鉅亨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