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居家4大危害黴菌!黑黴菌、青黴菌、麴黴菌⋯這1種超毒「恐致失智」

優活健康網

發布於 10月23日02:00 • Uho編輯部

你有聽過「黴菌毒素」嗎?超全能診所醫療院長王偉全於《萬萬黴想到》一書中,深入解析黴菌毒素對身體的潛在危害,並系統性介紹從環境檢測、身體評估到全面修復的完整處理流程。其中,他特別強調「4D除黴療法」的重要性,包括引流(Drain)、排毒(Detox)、去敏(Desensitize)、掌舵(Drive)4大步驟,協助身體恢復自我調節與修復功能。以下為原書摘文:

不要以為黴菌毒素離我們很遠!台灣超級知名的花生醬也在2025年7月底驚傳黃麴毒素超標,衛生局令全面下架。黴菌無處不在,尤其台灣潮濕的環境,更是黴菌繁殖的溫床。我曾買過一盒櫻桃,沒幾天表面便長出白色棉絮,這正是黴菌的蹤跡。

日常4大危害黴菌

黴菌不僅存在於食物,家中的許多角落也暗藏危機,包括浴室、廚房、室內盆栽、隔間夾板、冷氣空調系統,還有一個最容易被忽略、黴菌數量最多的地方,就是洗衣機。不定期清理,可能導致皮膚癢、紅腫。然而,某些黴菌及其產生的毒素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更嚴重的威脅。以下是幾種常見且具有健康危害的黴菌及其毒素:

1. 黑黴菌(Stachybotrys)

黑黴菌會產生單端孢菌素(Trichothecenes),這是超強的黴菌毒素,對神經系統有毒性,並會引起鼻腔和腦部的嚴重發炎。吸入黑黴菌孢子後,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 呼吸系統:鼻子刺激、鼻塞、咳嗽、喘息、呼吸困難、胸部緊縮感、肺部出血。
  • 中樞神經系統:頭痛、易怒、頭暈、憂鬱、焦慮、腦霧、精神疲勞。

2. 青黴菌(Penicillium)

青黴菌常出現在地毯、家具、壁紙、書籍、紙張、盒子、室內植物、腐壞食物及堆肥中。青黴菌會產生赭麴毒素,中等毒性,但高度致敏。赭麴毒素具有腎毒性、致癌性和免疫抑制作用,某些菌株對小腦和海馬迴有神經毒性,可能導致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症。青黴菌還可能造成肝臟和腎臟損害,並引發慢性鼻炎、鼻竇感染及肺炎,造成血管新生。

3. 麴黴菌(Aspergillus)

麴黴菌常見於花生、花生醬、米、向日葵籽和陳舊書籍中,會產生赭麴毒素和黃麴毒素(Aflatoxins)。這些黴菌毒素會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並有致癌性。黃麴毒素最著名的便是會導致肝癌,以及厭食、疲勞、嗜睡、肌肉無力等症狀。

不同的麴黴菌種類產生不同的黃麴毒素,例如A. parasiticus產生黃麴毒素B1、B2、G1和G2,而A. flavus僅產生黃麴毒素B1和B2。黃麴毒素B1是最強的致癌物之一。

另外主要出現於奶製品的黃麴毒素M1(AFM1),是由AFB1代謝產生的一種致癌物,毒性雖然只有AFB1的2-10%,但在人類中,AFM1與致癌性、基因毒性、致突變性和致畸性有關,同時削弱免疫系統。AFM1會增加體內活性氧(ROS)的產生,破壞腸細胞之間的緊密連接蛋白,導致嚴重的腸漏症。此外,AFM1還會引起肝臟和腎臟細胞損傷。

麴黴菌在土壤中生活,通過空氣傳播孢子。這些病原菌在土壤和植物殘渣中越冬,並在條件適宜時(高於25度的乾燥天氣)產生新的孢子,這些孢子通過昆蟲或風傳播到新植物上。感染後,病原菌會持續感染作物,並產生黃麴毒素。

4. 毛殼菌(Chaetomium)

毛殼菌會產生球毛殼菌素(Chaetoglobosins),這是一種致癌且致畸胎的黴菌毒素,對胸腺和脾臟、肝臟和腎臟有毒性,亦可造成血管新生。破壞細胞骨架,削弱所有治療反應,也會攻擊生殖系統,造成睪丸精母細胞退化。毛殼菌的菌落最初呈現棉絮狀且為白色,隨著成熟會逐漸轉為灰綠色。這些菌類生長迅速,以含纖維素的材料為食,如紙張、織物和石膏板。

真菌、黴菌、酵母菌的差異

真菌、黴菌和酵母菌這些名詞常常被互換使用,但其實它們是不同的。回想我們高中學過的分類系統,真菌是最上級的統稱,指真核域真菌界,下面包括黴菌、酵母菌和蕈類。真菌細胞具有細胞壁,通常由幾丁質組成。

真菌主要有3種形態:單細胞酵母菌、絲狀黴菌、類酵母真菌(假菌絲形態)。雙形性真菌能夠根據溫度變化產生酵母形態和黴菌形態。在宿主體內(37度)為酵母形態,而在室溫環境或人工培養基中則觀察到黴菌形態,如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真菌是全世界分布範圍最廣的病原體。例如,伏馬鎌孢菌(Fusarium oxysporum)會導致多種植物的維管束枯萎病,也會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類中引起嚴重的全身感染。

對於人類來說,真菌感染通常不會危及生命,也因此黴菌毒素的危害並不受到傳統醫學的重視。但其實,皮膚、毛髮和指甲的表面真菌感染在全世界都很常見,影響約四分之一的人口。空氣傳播的真菌還能引起不同的呼吸道疾病、鼻竇炎、肺炎,並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可能致命。

醫學上的真菌感染疾病

1. 皮膚黴菌病

由皮膚上的皮癬菌(dermatophytes)或酵母菌所致,常見的有足癬(香港腳)、股癬、體癬和頭癬,通常會引起瘙癢、紅疹和皮膚脫屑。

2. 麴黴菌病

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特別常見,包括支氣管肺麴黴菌病(症狀包括發燒、咳嗽、咳血和呼吸困難)和黴菌性鼻竇炎(症狀包括鼻塞、流鼻水、頭痛和嗅覺減退)。麴黴菌孢子會黏附並損害呼吸道上皮,Th1細胞和B細胞有助於清除真菌(Th1細胞對抗微生物;Th2細胞調控過敏反應;B細胞負責製造抗體),但過多的免疫球蛋白IgE可能導致過敏反應。

了解麴黴菌的各種毒性因子及其與宿主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有助於早期診斷和有效治療。黴菌是僅次於塵蟎和花粉的第三大過敏性呼吸道疾病的原因。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調查發現,從1980年到1994年,黴菌敏感率增加了3倍。

呼吸過敏疾病患者中,黴菌過敏的比例相當高,特別是在氣喘和過敏性鼻炎患者中。例如,在土耳其的研究中發現呼吸過敏患者中有73%患有外源性氣喘,麴黴菌是最主要的致敏真菌,皮膚測試陽性率高達26%。

3. 念珠菌感染

念珠菌在免疫功能低下時,能引發如口腔念珠菌病、吸入性肺炎和侵襲性念珠菌病等多種感染。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與乳糜瀉(CD)相關,因其細胞壁含有與麩質蛋白質相似的Hwp1蛋白,在感染念珠菌的患者中,部分人的抗麥膠蛋白抗體(AGA)濃度較高 [23]。

意即念珠菌的人容易有麩質敏感;有麩質敏感的人要懷疑念珠菌感染。此外,念珠菌也容易造成多重物質敏感、多發性硬化症、疼痛、關節炎、腫瘤、血管新生。

4. 隱球菌病(Cryptococcosis)

常影響肺部和中樞神經系統,特別是新型隱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和格特隱球菌(Cryptococcus gattii),可在人體內引發嚴重的感染,如肺炎、隱球菌性腦膜腦炎及慢性疾病,特別是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這些病原真菌廣泛存在於土壤、腐木和鳥糞中,尤其是鴿糞。

5. 馬拉色菌(Malassezia)

是一種親脂酵母菌,主要的相關疾病為脂漏性皮膚炎、頭皮屑、汗斑、異位性皮膚炎和毛囊炎。不僅是皮膚疾病皮膚疾病,近年來它也被發現與系統性疾病有關,特別是在免疫力低下的個案和新生兒中,例如Malassezia furfur可導致菌血症、肺炎、周邊血管栓塞、心內膜炎、腦膜炎、腹膜炎等。

Malassezia globosa則與「汗過敏」和「膽鹼性蕁麻疹」有關,其MGL_1304蛋白便是一種汗液中的主要過敏原,誘發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釋放組織胺,讓人運動流汗後起疹子,奇癢無比。

黴菌毒素的威脅遠超過黴菌

據此可以發現醫學上的真菌感染主要指「孢子感染疾病」,大多數發生於已有嚴重疾患及免疫低下的人身上,並且經常危及癌症治療、固體器官和造血幹細胞移植、新生兒醫學、自體免疫疾病治療、創傷和重症護理。過去幾年,真菌疾病每年造成1.6百萬人死亡。

黴菌孢子吸入後引發的過敏性鼻炎、氣喘、以及過敏性肺炎,但這僅是冰山一角,更深層次的是對肥大細胞(mast cells)的活化,持續釋放發炎物質,讓慢性過敏與發炎不斷循環。

黴菌帶來的危害,遠不只是「孢子病」這麼簡單。黴菌碎片(fragments)是黴菌被破壞或乾燥殘留的結構,其大小僅有3微米,能輕易穿透肺部,深入支氣管甚至肺泡。研究顯示,黴菌碎片比完整的孢子更具致敏性,能更強烈地誘發IL-6和IL-8這些發炎物質,還能長時間漂浮於肺部,破壞肺組織。如果長期暴露在這些微小的碎片中,還可能引發類似石棉沉著症的「黴菌間皮瘤」(Mold-othelioma),患者會出現呼吸急促、胸痛、疲勞、夜間盜汗等症狀。

黴菌孢子進入人體後,除了引發過敏和發炎反應,它們會降低呼吸道黏膜纖毛功能、逃避免疫系統監視,侵入更深層的組織。黴菌受到威脅時會釋放更多的黴菌毒素,進一步壓制免疫系統,持續誘發的神經毒性,並干擾內分泌。

Dr. Jill Crista曾說:人們會為了避免把黴菌毒素吸入更深的地方,而抑制深層呼吸,這是生存的保護機制,所以很多有黴菌毒素的人呼吸都比較短淺。我自己最早治療黴菌毒素後的第一個感受,便是呼吸變深層了,有一種終於可以呼得到氣的感覺!

比起黴菌,我認為黴菌毒素對人體健康的威脅遠超過黴菌本身,且它是脂溶性的,就像塑化劑一樣難以代謝。也就是說,你的身體可以殺死黴菌,但不一定能殺死黴菌毒素。

黴菌毒素是黴菌為了擴張、生存時不惜耗費大量自身能量,殺死周圍生物所製造出來生物毒素(biotoxins),它悄然存在於我們的食物、空氣和環境中,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影響。黴菌毒素的意圖是惡意的,是為了傷害或殺死另一個生物,而意圖決定了傷害程度。

可惜黴菌毒素的傷害在主流醫學中尚未得到重視,因為所造成的症狀並不危及性命,而是產生所謂的「亞臨床症狀」,如慢性疲勞、莫名疼痛、關節炎、多重敏感、假性癲癇、自律神經失調等「怪病」,和許多醫學未解症狀。

但其實不是「怪病」,而是黴菌毒素!黴菌毒素有多種毒性,包括致癌性、誘基因突變性(mutagenic)、致畸胎性、干擾荷爾蒙功能、出血性、免疫毒性、腎毒性、肝毒性、腎毒性、皮膚毒性、神經毒性、血液毒性、生殖毒性等,並促進介白素的釋放以及脂質過氧化。

(本文摘自/萬萬黴想到:黴菌毒素竟是過敏、慢性疲勞和疼痛的真兇!/時報出版)

快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揪好友玩失智症小測驗,還可抽$5000 LINE POINTS!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2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3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4

23歲女孤獨死1年「遺體如木乃伊」 向AI求救訊息令人鼻酸

中天電視台
05

男子「尿尿分岔」慌了 醫:40歲以上注意!有癌變可能

鏡報
06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