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基觀點》由訓轉戰VS.滴水穿石?!忌本末倒置、馮京當馬涼
Newtalk新聞
解放軍在「八一建軍節」期間,透過《央視》發布的「攻堅」宣傳影片,展現了針對性軍演畫面,特別是登陸作戰演練,並明確提到「由訓轉戰」的指令。這一訊息引發了對台海局勢的廣泛關注與討論。然而,前國防部視察盧德允對此提出質疑,認為「由訓轉戰」並非現實威脅,強調解放軍採取的是「滴水穿石」策略,通過長期、持續的軍事壓力削弱國軍戰力,而非立即發動戰爭。筆者擬從解放軍「由訓轉戰」的威脅性、兩岸建軍的此消彼長現象,以及其對台海局勢的影響進行分析評估。
解放軍「由訓轉戰」的威脅性分析「由訓轉戰」的定義與背景
「由訓轉戰」指的是軍事演習在特定條件下迅速轉化為實際作戰行動的能力。解放軍在宣傳影片中提及這一概念,顯示其試圖通過高強度的實戰化訓練,模擬從演習到戰爭的快速轉換。根據《央視軍事》報導,解放軍近期在台海周邊進行的大規模登陸作戰演練,涉及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模擬夜間泛水裝載、空中支援等實戰場景,顯示其軍事準備已進入高度整合階段。這種演練不僅是對內展示軍事能力,也是對外釋放政治訊號,意圖對台灣及國際社會形成心理威懾。
解放軍「由訓轉戰」的威脅性需從多個層面分析。首先,技術層面上,解放軍近年來大力推進軍事現代化,特別是在兩棲作戰、導彈打擊與遠海聯合作戰能力上取得顯著進展。例如,其東部戰區與南部戰區的合成旅頻繁進行搶灘登陸與實彈射擊演練,顯示其具備一定的跨海作戰能力。此外,解放軍擁有超過2000架戰機與大量彈道飛彈,遠超台灣的400架戰機與有限的防禦資源,這種數量上的壓倒性優勢為「由訓轉戰」提供基礎。
然而,盧德允的觀點指出,立即「由訓轉戰」的可能性較低。兩棲登陸作戰是軍事行動中最複雜的類型之一,需克服台灣海峽的天然屏障、地形限制,以及後勤補給的挑戰。解放軍雖然擁有一定數量的登陸艦與運輸機,但要實現對台灣本島的大規模入侵,仍需龐大的後勤支援與長時間的準備,這種準備難以完全隱藏而不被美方衛星或情報系統察覺。此外,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及其盟友)的介入風險也限制了解放軍立即轉戰的可能性。若台海戰爭爆發,美國可能聯合盟友對中國實施經濟制裁,凍結其海外資產,這對中國經濟將構成重大壓力。
盧德允強調的「滴水穿石」策略更值得關注。解放軍通過頻繁的軍機繞台、軍艦巡航及灰色地帶行動,對台灣空軍、海軍及整體國防資源施加持續壓力。例如,以國防部公布資料,2024年全年,共軍在台海周邊活動軍機數量多達5109架次,其中3074架次逾越海峽中線;而2025年截至8月11日上午6時統計數據,軍機3496架次,逾越海峽中線2508架次,對國軍戰備形成顯著消耗。這種策略就是藉由高頻次、低強度的軍事行動,造成台灣軍機燃料成本上升、飛行員疲勞及裝備損耗,從而削弱國軍的長期戰備能力。此外,解放軍的認知作戰,結合錯假訊息傳播,試圖分化台灣民心,進一步加劇社會內部的不安。
兩岸建軍的此消彼長解放軍的軍事現代化進程
過去數十年,解放軍的軍事現代化進展迅速,無論在質與量上均顯著領先台灣。根據五角大廈的報告,解放軍擁有超過2000架戰機、大量彈道與巡弋飛彈,以及不斷擴張的兩棲艦隊。其導彈技術的進步尤為顯著,射程與精確度提升,使其能在戰爭初期迅速癱瘓台灣的指揮控制系統與機場跑道。此外,解放軍的實戰化訓練日益成熟,模擬針對台灣的搶灘登陸與空降作戰已成為常態。例如,2025年8月披露的登陸作戰演練顯示,解放軍已能實現陸海空三軍的高度協同,戰場感知與反制手段多樣化。
相較之下,台灣國軍在資源與規模上處於劣勢。台灣空軍僅有約400架戰機,且長期面臨飛行員短缺與裝備老化問題。雖然近年來台灣加大國防預算(2021年增加10%),並推進「不對稱作戰」策略,試圖以精準打擊與靈活部署彌補數量劣勢,但整體戰力仍難與解放軍抗衡。例如,台灣海軍的潛艦國造計劃與F-16V戰機採購雖有進展,但受限於預算與技術瓶頸,進度緩慢。此外,國軍的後備動員能力不足,難以應對長期戰爭的消耗。
兩岸軍事力量的差距呈現「此消彼長」的趨勢。解放軍的軍費投入遠超台灣,其2023年國防預算約為台灣的10倍以上,且持續增長。解放軍的武器研發與部隊現代化速度遠快於台灣,使得台灣在傳統對稱作戰中的劣勢日益明顯。同時,台灣高度依賴美國軍售與聯訓,雖在近年有所增強(例如美台聯合軍事訓練頻率上升),但美國的戰略承諾存在不確定性,尤其在川普政府時期,其保護主義政策可能削弱對台支持。盧德允提到的「時間對我們極度不利」,正反映了這種長期劣勢。
對台海局勢的影響與應對建議台海局勢的風險
解放軍的「由訓轉戰」宣傳與「滴水穿石」策略相結合,構成了對台海和平的雙重威脅。短期內,全面戰爭的可能性因國際介入、經濟制裁風險及後勤挑戰而較低。然而,長期來看,解放軍通過頻繁的軍事演習、灰色地帶行動及認知作戰,對台灣的國防資源與民心士氣施加持續壓力,可能導致台灣在戰備與社會凝聚力上逐漸削弱,從而為中國創造更有利的戰略態勢。此外,若美國因內部政治或外交考量(如避免與中國發生直接衝突或核戰風險)而減弱對台支持,台灣可能面臨更大的戰略孤立風險。
為應對解放軍的威脅,台灣需採取多層次策略。首先,加強不對稱作戰能力,發展精準打擊武器(如反艦飛彈)與靈活的防禦網絡,以提高對解放軍的嚇阻效果。其次,優化後備動員與全民國防教育,提升社會整體抗壓能力。同時,深化與美日等盟友的軍事合作,確保外部支援的可靠性。此外,針對認知作戰,台灣需加強資訊安全與公眾教育,抵禦解放軍的心理戰影響。
別只會嚷嚷「由訓轉戰」 請思考「恃吾有所不可攻」
解放軍的「由訓轉戰」宣傳與「滴水穿石」策略看似矛盾,但實際相輔相成,對台海和平構成複合威脅。短期內,全面戰爭因後勤挑戰、國際介入及經濟制裁風險而可能性較低,但長期來看,解放軍通過頻繁的軍事演習、灰色地帶行動及認知作戰,對台灣的國防資源與民心士氣形成持續消耗,可能導致台灣戰備能力與社會凝聚力逐漸削弱,從而為中國創造更有利的戰略態勢。面對這一挑戰,台灣需從《孫子兵法‧九變篇》的智慧中汲取啟示:「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強調不應寄望敵人不會來犯,而應依靠自身充分的準備;不應指望敵人不會進攻,而應確保自身具備不可攻破的防禦能力。
對台灣而言,這意味著不能被動等待解放軍的行動意圖明朗,而應主動強化不對稱作戰能力,發展反艦飛彈、機動防空系統及無人機等高性價比武器,以構築「刺蝟戰略」,有效威懾解放軍的登陸與進攻企圖。同時,台灣需提升全民國防意識,通過教育與後備動員改革,凝聚社會共識,確保戰時的整體應變能力。此外,深化與美日等盟友的軍事合作,爭取情報共享與技術支援,進一步鞏固外部支持,降低戰略孤立的風險。兩岸軍事力量的此消彼長趨勢,使台灣在時間維度上面臨不利局面,解放軍的軍費增長與現代化速度遠超台灣,國軍的資源與動員能力亟待提升。唯有秉持《孫子》「有所不可攻」的原則,通過內部改革與外部聯盟打造堅實的防禦體系,台灣才能有效應對解放軍的長期壓力,確保台海局勢的穩定與安全。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