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提前15年預測?最新研究「1器官疾病」恐是失智警訊
我們總以為「健忘」或「動作變慢」才是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的警訊,但最新研究卻顛覆了這個想法,原來真正的「線索」可能早在腸道就悄悄現形。換句話說,你的腸胃狀況,很可能是未來腦部健康的晴雨表。
圖片來源:pexels
根據《每日郵報》引述美國阿茲海默症與相關失智症中心(Center for Alzheimer’s and Related Dementias)的最新研究,專家檢視了155項與腸道及代謝疾病相關的診斷資料,結果發現:許多「腸胃問題」與神經退化疾病之間存在驚人關聯。
研究指出,長期缺乏維生素、腸道發炎等常見的消化困擾,不只是「腸胃問題」,更可能在15年前就預告日後的阿茲海默症或帕金森氏症風險。舉例來說: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IBD)、胃食道逆流、糖尿病以及腸躁症患者,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比例顯著偏高;至於帕金森氏症,則與腸躁症、糖尿病及維生素B缺乏特別有關。
圖片來源:pexels
這些被稱為「腸腦軸」的線索,顯示腸道和大腦之間其實存在緊密溝通,甚至可能是預測疾病的重要「早期雷達」。不過,研究人員也提醒,雖然腸道與代謝相關的生物標記能夠有效預測風險,但相比基因等因素,影響力仍稍弱。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目前已有超過4億人受到阿茲海默症或帕金森氏症影響,隨著病例數不斷增加,如何提前透過腸道健康監測與介入,將成為醫學界的重要挑戰。換句話說,下次腸胃鬧脾氣時,別只當作小毛病忽略了。從科學角度來看,保持腸道健康不僅是為了「腸胃舒暢」,更可能是替大腦上了一道防護鎖。或許,「顧腸」才是守護記憶與行動力的第一步。
主圖來源:pexels
延伸閱讀:
台中7家高級牛排推薦!雅室進軍七期、巴菲特最愛Smith & Wollensky
排隊排爆也要吃!7家聯名美食:爭鮮×矮袋鼠DINOTAENG、點點心×三麗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