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小農》計利當計天下利 退出巴黎協議 川普贏了嗎?
在世界巨大的變局,地殼加速運動,極端氣候災難(乾旱、洪水、森林火災),AI迅速發展準備消耗更多的能源,川普的不確定性,但是人類還是每天都要吃飯,「小農種碳」讓糧食供應鏈成為永續價值鏈的基礎,透過永續會計財務報告準則,轉化為永續的價值與價格,也是企業回饋小農、農業、農村生態環境與社區社會的契機。
退出巴黎協議,川普贏了嗎?
「風車就是一場災難,」川普在蘇格蘭特恩伯裡高爾夫球場的新聞釋出會上說,旁邊是英國首相凱爾·斯塔默,川普對他說:「你正在支付鉅額補貼,讓這些醜陋的怪物到處都是。」
存在就是真理,美國總統川普一上任就兌現競選承諾,簽署退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巴黎協議(UNFCCC Paris Agreement)的行政命令,也不再談ESG(企業環境、社會與治理)。日前美國環保署又下令解除二氧化碳為空氣污染物的來源,等於為美國企業解除了溫室氣體的「緊箍咒」,愛排多少碳就排多少碳;在蘇格蘭高爾夫渡假時,又攻擊了風力發電。
但川普對風力渦輪機的困擾,現在具有全球影響,他禁止了聯邦土地上的再生能源專案,並簽署了一項支出法案,該法案扼殺了促進新清潔能源供應蓬勃發展的稅收抵免。這也讓他的「前好友」馬斯克氣得跳腳大罵,甚至組「美國黨」和川普對抗。
我參與並目睹1992年6月初在巴西里約舉行的地球高峰會以來30多年,我一直認為對於生物多樣性、森林、氣候等永續議題,國際政府、企業太多的真小人和偽君子,這些國際公約只是口惠而實不至的空談(lip service)所以每年都是10萬年來最熱的一年。所以不用驚訝今年7月日本北海道也出現40度的高溫。
再加上堪察加半島海外的大地震、海嘯,影響北太平洋各國,直到夏威夷,地震加上極端氣候,正在重塑人類社會的未來。
大光電,大停電
在台灣西南外海生成的丹娜斯颱風,向北直撲台灣西岸,在南台灣造成災情,有趣的是太陽光電最多的台南沿海地區,也是停電最厲害的地區,令人費解、氣結。
記者報導屏東被吹落的海上太陽能光電場的支架,意味著太陽能板可以掉入海中,經濟部竟要告記者不實報導,卻又提不出「在颱風來擊前就已收起來的太陽能板」到哪裡去了。
又有環境部為「掉進海裡的太陽能板有毒」洗刷污名……,曾幾何時,再生能源也變成了嫌惡設施,再加上川普對光電、風能的好惡分明,美國企業脫掉了碳排放緊箍咒,相信不久後,歐洲的碳關稅(邊境調整機制,CBAM)也玩不下去,中國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的目標是否還能繼續堅持,都質得懷疑。
眼看日韓、歐盟等各國關稅在7月31日前紛紛出爐,台灣還拖到最後一刻才公佈20%關稅,牽動著經濟、政治、社會的走向,但是可以預測未來國際上將沒有人再談什麼「碳關稅」了。
所謂綠領,臉都綠了
連帶著「碳交易市場」,不論是法規性,或是自願性,都會繼續沈淪下去,甚至到川普下台也不會改變,甚至因此而土崩瓦解。
其實川普是把虚矯的減碳、永續遮羞布給揭掉了,因為很多國家、企業經過俄烏戰爭的能源危機,又要減碳,大家都受不了,川普當了壞人,讓其他「好人」都鬆了一口氣。
川普贏了嗎?我看只是短暫的,因為氣候問題還會再困擾人類、政府、企業好幾十年,我們已經浪費了30多年在空談上,實質的減碳、永續必須回到財務結構上,讓環境、社會的外部成本,呈現在財務報告上。
未來,真正的改變也許不再來自國際高峰會上的華麗詞藻,而是源自企業與消費者之間具體、誠實的互動。當環境與社會成本被具體納入每一張財報、每一件產品的標價,我們才能看見減碳行動的真實影響。世界正處於轉折點──如果說過去三十年的氣候政策多是妥協與折衷,未來的每一步都將更為艱難但務實。唯有當各方放下偽善,正視現實,並以科學、經濟為依據重新設計激勵與規範機制,減碳與永續才有落地的可能。
在這樣的轉變中,大眾的意識覺醒將成為推動政策調整的關鍵。或許我們已經不再相信一紙公約能拯救地球,但每一個消費決策、每一份投資選擇、每一次對不負責任企業的抵制,都是累積改變的力量。未來的永續,不再是少數政策菁英的專利,而是全民共同參與的生活方式。在此過程中,我們或許會經歷更多波折與失望,卻也將一步步走向真正負責任的社會與經濟結構。
回歸財務永續,永續財務
口中喊永續,永續不能當飯吃,但是要永續必須吃飯(賺錢),長期以來商業會計只計算產業的內部成本、效益,大家只注重利己,忽略了對環境、社會、文化的負面影響,在各自追求利益的大旗下,永續的殺9⇡6-雞取卵、竭澤而漁,造成環境、社會的長久、集體的傷害,耗盡地球有限的資源,這正是全球企業所面臨的內在、真實情境,利益必須重新計算,並體現在財務報表上,讓企業內外部、投資人、利益相關人有共同的價值、價格概念。
隨著國際財務報告標準基金會(IFRS Foundation)於2023年發布S1《永續相關財務揭露準則》與S2《氣候相關財務揭露準則》,全球產業和資本市場正面臨永續與氣候風險、機遇的全新財務語言和衡量標準。台灣金管會亦於同年提出相對的要求,要求上市櫃公司逐步接軌國際規範。然而,美國前總統川普的政經不確定性,以及全球氣候災難頻仍,使得台灣必須審慎規劃因應策略,才能在變局中立足並推動實質的轉型。
IFRS S1/S2準則核心:S1強調企業對所有重大永續議題(包括但不限於環境、社會、治理)進行財務揭露,S2則聚焦於企業面臨的氣候風險與機會,要求揭示其對財務表現的具體影響與應對措施。全球產業鏈壓力:標準的制定不僅提升了企業資訊透明度,也將永續風險、機會內嵌到投資、融資與供應鏈決策中。ESG表現不佳或揭露不足的企業,將更難獲得國際資金與市場認可。
台灣的接軌挑戰:金管會規劃分階段推動S1、S2準則,要求大型上市櫃公司優先揭露,進一步擴及中小企業,並將揭露內容納入審查與評鑑指標,明年資本額100億以上的上市公司就要以此標準完成財務報告揭露永續、氣候的風險與機會。
IFRS S1強調對所有重大永續議題(包括環境、社會、治理)進行財務揭露,S2則聚焦於氣候風險與機會,要求企業揭示其具體財務影響。這套標準不僅提升企業資訊透明度,也將ESG風險、機會直接嵌入投資、融資和供應鏈的決策機制之中。
小農種碳是科學、可信的,是可以吃得到的永續
「種碳」指的是小農透過永續的土壤管理,改變目前的只重產量,破壞環境土壤的耕作方式,使土壤成為長期固碳的碳匯,參與碳匯創造,為減緩氣候變遷貢獻,同時也對糧食安全、健康福祉、優質教育、水陸域生態、生物多樣性產生正面的影響,,使農民的「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得以體現,體現負責任消費與生產新的農業價值,為永續土壤管理的產品品質提升,更營養均衡,使消費者、社會更健康,環境也更安全、穩定。企業要導入S1、S2,可以從購買、消費種碳小農的產品,獲取經量化認證的SDG永續續效,融入企業經營、未來發展,讓原本空洞的「永續」,成為企業員工具體「吃得到」的糧食、食品,同時體現小農、企業的食物供應鏈的永續價值,並體現在永續與氣候的財務揭露標準上。
小農種碳是科學、可信,可追溯、真實的環境、社會與治理利益,且利人利己的方式,將傳統農業創新為企業永續發展的利基。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