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空間情報小組影像拍攝 有效預警土石流
記者吳典叡/專題報導
每當颱風或豪大雨,造成山區道路中斷時,透過無人飛行載具等進行高空情搜就成為優先選擇,但是往往影像品質不穩定。為解決此一問題,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篩選分析即時災情點位訊息,協助空間情資執行單位規劃任務的明確性,以利於拍攝災況現場。包括尼伯特等許多颱風,都能應用社群資訊結合空間情報小組作業,準確蒐集防救災單位所需的資訊,透過災害應變決策輔助系統提供防救災人員使用,以近期豪大雨致災為例,透過空間情報小組拍攝災況,提升防救災單位所需的資訊準確性,有效預警土石流。
從2010年的莫拉克風災後,因交通中斷,突顯出空間情資的需求,經過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與各空間情資提供單位包括國防部、內政部地政司、空中勤務總隊、國土測繪中心、交通部民航局、經濟部水利署、國家太空中心、災防科技中心等單位的努力,於同年10月19日,由行政院函頒「空間情報於重大災害勘查運作機制與作業流程」,成立「空間情報任務小組」以有效整合國內空間情報,提供重大災害防救決策參考。其中「空間情報」意指,由衛星、航測飛機、直升機、無人飛行載具等獲取具空間性的資料,包括照片、影像、影片等,透過指定的專業單位協助,將空間情資定位、校正、判釋、分析、流通等,以提供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災情作業研判的參考。
空間情報任務小組自2011年正式開始運作,2014年後持續累積多次作業經驗,包括2014年的2次颱風應變,2015年的5次颱風應變,已能於最短時間內啟動拍攝。以2016年莫蘭蒂颱風為例,根據2016年9月13日情資研判,強颱莫蘭蒂將由東到西掠過臺灣南端,此項颱風的路徑提供中央緊急應變中心情資研判組的資訊,對於研判潛在高風險的區域,可提前進行拍攝規劃、機具及人員的佈署,空間情資的重要性不言而明。
而目前連日豪雨致災,科技中心也啟動空間情報小組執行影像拍攝作業,優先關注高雄市、屏東縣及南投縣等區域,不僅提高發布的土石流紅色警戒與大規模崩塌紅色警戒的準確性,甚至關注到花蓮縣萬榮鄉馬鞍溪上游堰塞湖,因水位持續上升,下游風險提高,提醒附近居民及遊客留意,達到有效預警土石流,提升災防減損的目標。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