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佑宗專欄:惟有共治 才能打破朝野政治對立的僵局
「共治」(cohabitation)是半總統制國家一個重要的特徵。總統與總理(行政院長)各自擁有明確的憲法職權,但其政治實權必須依賴國會的政黨生態。2024 年以後法國總統馬可宏,打破過去的憲政慣例,任命國會的少數黨為總統,證明法國的「共治」現象,既不是憲法明文規定的制度,也不是一種憲政慣例,純粹源自總統個人的自由裁量權,以及政黨政治的互動。
三種共治的模式
依據法國的經驗,會出現三種不同的共治。第一種稱為黨內共治(intraparty cohabitation),總統與總理同屬於一個政治聯盟,或同一政黨下不同的派系。第二個是硬性共治(hard cohabitation),總統與總理屬於不同的政治聯盟,但總理所屬的政黨在議會中只有微弱的過半數。第三種是軟性共治(soft cohabitation),總統與總理屬於不同的政治聯盟,但總理在議會中擁有壓倒性的多數。
法國的共治現象,雖源自行政雙軌制的憲政制度設計原理,但在實際政治運作中,完全暴露出總統個人政治考量的重要性。它提醒我們,制度設計不僅需考慮法條,更需關注總統的領導風格,以及現實的政黨政治,我們不應該接受「過度的制度決定論」這種素樸的主張。
法國「少數政府執政經驗」的啟示
2024 年 6至7 月舉行國民議會選舉,出現三大政治聯盟勢力都不過半的,左翼的新人民陣線(NFP)、中間偏右的聯盟(Ensemble,馬克宏派系),以及極右國民陣線(RN)。馬克宏任命傳統保守派共和黨籍Michel Barnier擔任總理,企圖取得中間與保守派選民的支持。然而,Barnier政府提在 2025 年財政法案時遭到國會強烈反對,國會在 12 月 4 日通過不信任案,這是法國自 1962 年以來首度內閣被彈劾下台的案例。2024 年 12 月 13 日,馬克宏再任命中間派領導人François Bayrou擔任為新總理,維持與共和黨合作的少數政府。2025 年 1 月,Bayrou 內閣因左翼社會黨選擇棄權,讓不信任案未能獲得通過,但未來的政治穩定並不樂觀。
法國的經驗告訴我們,當國會多數與總統所屬的政黨不同時,總統便「不得不考慮」議會多數政黨的意見,否則總理將無法推動政策,甚至隨時面臨國會提出不信任案的壓力。總統若選擇少數政府與國會週旋,必須展現出制度妥協(compromise within the system)與政治存續(political survival)的政治技巧。
大罷免失敗後應有的反思
2025年7月公民團體和民進黨共同推動的大罷免行動宣告失敗,此行動釋放出一個強烈的政治訊號,如果民進黨繼續將執政的正當性,建立在「同溫層」與「仇恨國民黨與臺灣民眾黨」的基礎上,將無法再獲得中間選民的支持。唯有真正納入在野黨的意見,接受國會「合理的」的監督,並透過一般的憲政程序解決政治爭議,例如釋憲而非推動罷免,才能建立更廣泛的正當性基礎與民主韌性。如果總統還是放棄與在野政黨溝通,忽視中間選民給予的警訊,繼續推動意識形態的對立,以及只在同溫層中尋求支持,不僅將失去政策推動的能力,選民會在2026年地方選舉,或2028年總統、立委選舉中,轉向支持其他政黨與後選人。
給賴總統幾點建議
罷免失利後不等於對賴總統投下不信任票,但必須承認一些政治現實,多數民意不再授權民進黨全面施政,過度堅持黨意或「對抗立院」的策略,將進一步削弱賴總統的威信。賴總統應考慮建立跨黨派溝通機制,邀請中立派合作,甚至在部分議題讓出話語權,凸顯總統的包容性。釋放總統部分權力,例如內政、經濟、社會福利等,但保留總統特有的權力,例如國防、外交與兩岸,與黨內甚至在野黨分享權力,展現半總統制國家中總統應有的政治高度,總統不應陷入政黨日常紛爭之中,總統是裁判,不是球員。否則,賴總統很可能會面臨目前法國總統馬克宏的困境,總統的信任度不斷降低,國會隨時會與總統攤牌(如倒閣,甚至發動彈劾或罷免總統)。
在三種共治的模式中,軟性共治是最不可能出現的選項。因為國民黨加上臺灣民眾黨,也只能組成微弱的多數。變動性比較小的選項,是先採取黨內共治的模式,也就是賴總統選擇與黨內「英派」、「正國會」等合作,例如任命陳其邁或林佳龍組閣,其他派系擔任重要部會首長等。至於硬性共治,變動幅度會比較大一點,但根本問題是在很多政治議題上,民進黨與國民黨、民眾黨的意見未必一致。甚至在國民黨與民眾黨之間,也未必只有一種聲音。此時最佳的策略是,找一位在野的重量級人物,在政治理念上與賴總統差異較小的人出來組閣,例如新北市長侯友宜,或許可以讓賴總統得到野黨中,立場較偏中的人,組成一個穩定的過半政府。
※作者為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
顯示全部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