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部非矽2D電腦問世 原子級材料開啟電子新紀元
矽材料在過去數十年推動半導體技術微型化發展,但隨著製程極限逼近,傳統矽基元件的效能逐漸受限,促使科學家尋找更前瞻的材料。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enn State)研究團隊日前突破性地利用二維(2D)材料,成功開發出全球首台完全不含矽的電腦,開啟未來低功耗與極限微型化運算新契機。
傳統電腦核心「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架構需同時具備n型與p型兩類電晶體。研究團隊首次以二維硫化鉬(MoS₂)製作n型電晶體、二維二硒化鎢(WSe₂)製作p型電晶體,克服過往二維材料難以兼顧兩種特性的技術瓶頸。他們透過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MOCVD),大面積生長出這兩種材料,並成功製造超過一千個各類型電晶體元件。
可於低電壓下運作,功耗極低,並能進行基礎邏輯運算
團隊仔細優化製程及後續調校步驟,精準調整n型與p型電晶體的臨界電壓,進而組裝出全功能2D CMOS邏輯電路。實驗證明,這台2D電腦可於低電壓下運作,功耗極低,並能進行基礎邏輯運算(如一指令集電腦,OISC),運作頻率最高可達25kHz。雖然頻率仍低於現行矽基CMOS,但其突破意義在於首次展現二維材料可整合為可實用的計算單元,且仍有相當大的性能優化空間。
此外,研究團隊還建立了計算模型,將實驗數據與不同器件變異納入,預估2D CMOS電腦的極限性能,並與當前最先進矽基技術進行比較。該成果不僅象徵著2D材料電子學邁出關鍵一步,也為未來極限微型化、柔性或新型電子裝置鋪路。隨著2D材料領域持續進展,有望帶來超越傳統矽晶片架構的新一代半導體應用。
本研究成果已發表於《Nature》期刊。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Krishnendu Mukhopadhyay / Penn State(CC BY 4.0)
參考論文:
1、A complementary two-dimensional material-based one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NATURE
延伸閱讀:
1、1992年:在電腦裝中文輸入法有多困難?有能力在 Dos/Windows 3.1安裝輸入法,那你一定是電腦高手!(上集)
顯示全部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