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一大就想大吃?破解心理陷阱,找回對食物的主導權【Hami書城|AI店長】
你是否曾有過這種經驗:明明才剛吃飽,肚子其實不餓,但經過便利商店,還是忍不住買了零食;又或者下班後好累,腦中第一個念頭竟不是休息,而是「我想大吃一頓」。
如果你在螢幕前點頭,那麼你可能像我一樣,落入心理學「情緒性進食」的陷阱裡。
研究發現,當我們感到焦慮、疲憊、孤單時,大腦會自動開啟「尋求快樂」的模式。而食物,往往是最快能帶來快感的東西。
今天,我想跟你分享《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瘦一輩子的本事》這兩本書。要帶你理解,為什麼我們常常控制不了嘴巴,還有要怎麼拿回對食物的主導權。
首先要釐清的是,有時候我們不是肚子餓,而是情緒不好。
《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裡說,很多人吃東西,是在用食物處理壓力和煩悶。這樣一來,大腦就會連結:當我們感覺不好時,吃會讓心情變好。只是這種變好只是暫時的,於是乎,很快地又要用進食來滿足自己。
而《瘦一輩子的本事》書中則指出,我們常不自覺掉入許多心理陷阱。譬如跟自己說:
「壓力大,吃一點沒關係吧!」
「朋友約吃大餐,不去好像很不給面子。」
「今天都破戒了,明天再控制好了!」
可是過不久又會懊悔不已。其實不是我們自制力差,而是大腦已經認定食物是最快逃避壓力的方式。所以想改變飲食習慣靠的不是忍耐,而是要覺察。
下一次當你想吃點什麼時,不妨停下來問自己一句:「我是真的餓?還是心情不好?」
或是問問自己:「這東西真的有那麼好吃嗎?吃完以後,有更快樂嗎?」
心理學裡有個概念叫做「愉悅高原」。也就是,吃的快感會在某個時刻達到頂點,之後開始下降。如果你能抓到這個點,也許就能停下來。
這兩本書也提供一些小方法,幫助我們遠離情緒進食。
你可以在冰箱門或手機殼貼一句話,比如「少吃一口也是進步。」
在隨處可見的地方,列出健康飲食的好處。
還有吃東西前,先深呼吸三分鐘,問問自己:我是真的想吃,還是需要放鬆一下?
當然,有時候真的沒控制住也沒關係。因為我們要的不是完美,而是要照顧失控的自己。自我責怪只會讓壓力變大,讓你更想吃東西;反過來,如果你能說:「好吧,這次沒控制好,下次再調整就好。」這就是一種健康的自我關懷。
記得,真正重要的不是體重,而是你跟自己的關係。
最後,想留給你一個小練習:
想一想,有沒有一個你最想改變的飲食習慣?它的觸發點是什麼?吃的那一刻,大腦得到了什麼獎勵?
下次再遇到那個時刻,多帶著一點點覺察,也許你就能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今天所介紹的《我不餓,但我就是想吃》,還有《瘦一輩子的本事》現在都可以在 Hami 書城「本月限時下載專區」免費閱讀。還不是會員?歡迎註冊體驗帳號,享有 7 天免費試閱;也可以直接訂閱月讀包,上萬本報紙雜誌、有聲書任你看、聽、讀!更邀請你訂閱Hami書城youtube官方頻道,一起享受閱讀的樂趣吧!
================================
👉 Hami書城電子書50元折價序號:HLDAY205
本券至2025/12/31前有效,售價滿200元電子書每本可折抵50元。
👉 LINE TODAY頻道粉絲獨享月讀包優惠: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