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中國編寫我們的戰爭敘事
日前,英國《金融時報》發表專文指出,中國對台軍事壓力持續升高,不僅演訓頻率與強度遠超過以往,更刻意模糊「演訓」與「實戰」的界線。報導引述軍事與情報分析人士示警,中國可能藉由例行性演習掩護突襲行動,企圖在國際社會來不及反應前,對台灣造成難以逆轉的重大打擊。此篇報導反映出國際對中國「由訓轉戰」可能性的高度警覺,認為其對印太區域和平穩定已構成實質威脅。
然而,與國際輿論憂慮形成強烈對比的,卻是台灣社會的集體冷感。經年累月的軍機繞台已成常態,各類解放軍演訓訊息也日漸失去警示效力。當相關單位提出「備戰才能止戰」的警覺提醒時,反而被質疑是主動挑釁、製造恐慌,甚至杯葛國防預算。台灣社會如溫水煮青蛙般的麻痺狀態,並非偶然,而是一場潛移默化的中國「敘事戰」(Narrative Warfare)正悄然發酵的結果。
「敘事戰」的滲透與危害
「敘事戰」跟「認知戰」不同,我們經常聽到「認知戰」,所謂「認知戰」泛指透過假訊息、網路輿論操作等方式,影響大眾認知與行為判斷,目的就是讓你相信他想讓你相信的事。而所謂「敘事戰」則更具深層結構與長期滲透性,他不是直接說服你,而是透過編寫整個故事框架,讓你根本想不到還有其他角度的可能。簡單說,「認知戰」是一時的訊息操作攻擊,但「敘事戰」則是在建立一套完整、連貫、看似合理的故事框架,讓目標社群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對方所建構的「版本」,甚至誤以為那就是故事唯一的「真相」。
中國針對台灣發動的「敘事戰」,不僅內容多元、形式靈活,更透過歷史詮釋、民主質疑、和平話術與戰爭恐嚇等多重手法,逐步塑造「台灣無力自保」、「美國人靠不住」、「兩岸終將統一」的心理劇本。一旦台灣社會集體接受這套敘事邏輯,就會從思考起點上喪失選擇意志。這正是「敘事戰」相較於「認知戰」,更具滲透性與危害性的根本原因。
「沒得選」成了唯一選擇
中國「敘事戰」一改過去的政治口號宣傳,轉而建構層層堆疊、彼此勾連的故事系統。這套系統的核心敘事,簡潔頻繁的讓人耳熟能詳,就是「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反對統一就是挑釁與製造戰爭」。從歷史、地理、血緣到文化,中國編寫一個有邏輯、有情感、有道德正當性的故事,讓你一旦接受這套邏輯,就會自然認為,「支持統一是理性」、「反對統一是挑釁」;追求和平就要避戰,而避戰的前提就是不要惹怒中國。這種「敘事戰」最可怕的是:他不會強迫你接受什麼,而是讓你「覺得沒得選」。
當中國媒體與網紅不斷批評台灣政府讓年輕人買不起房、產業經濟發展困難,對比中國城市進步國家繁榮的形象,就是在鋪陳一個隱性敘事:台灣沒希望、中國比較好。再進一步塑造一種心理預設,即「不統一,兩岸遲早會一戰」、「一旦戰爭,台灣沒辦法靠自己」、「美國只是拿台灣當棋子」,讓台灣人逐漸認為抵抗是徒勞、選擇是沒有的,只有接受中國的安排才是「理性」,才是「和平」。最近有一個健身網紅不就是甘為馬前卒,在台灣鼓吹這樣的言論!
守護和平與選擇權利
這類敘事不會直接逼你表態,而是讓你「習慣性地沉默」,讓台灣社會的防衛意志與民主自信,在不知不覺中被稀釋,這就是敘事戰的真正可怕之處。他不是讓你害怕、憤怒或認同對方,而是讓你慢慢失去「說不」的勇氣。年輕人可能不是真的想要放棄台灣,而是被搞到厭戰、厭政,覺得這個國家不值得努力、不值得保護。
我們要非常警覺這種操作,畢竟國防不是唯一的武器,更重要的是心防。如果我們的年輕世代被這種「宿命敘事」洗到無感、冷漠,那民主制度的防線就會自己垮掉。面對這種「敘事戰」,我們更需要的是勇敢說出台灣的故事:台灣不是在挑釁戰爭,台灣是反對侵略,台灣人是在守護和平與選擇的權利。
※作者為東海大學中國大陸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副執行長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