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南觀點》這不是一場罷免,而是一場對地方派系體制的挑戰 —-台灣公民社會正面對決國民黨派系機器
Newtalk新聞
從選票結構來看,國民黨長期依賴四大核心支撐:
1. 外省統治階級──自1949年遷台後形成的軍警、官僚與黨政體系,是國民黨在台統治的鋼骨。
2. 軍公教體系──長年浸淫於黨國教育與福利體制,是選舉動員的穩定中堅。
3. 地方派系──以人情、資源與政商共構網絡為基礎,是地方選區最深層、最難撼動的結構性力量。
4. 經濟選民──期待穩定、傾向保守,曾對「和平紅利」懷抱幻想。
這四股力量共同構築出一套外表理性穩定、實則保守僵化的「低張力政治護城河」:它不靠理念,不講價值,而靠慣性、交換與沉沒成本來維繫選票。
隨著民主化推進,這四股力量也逐漸發生變化。外省菁英凋零,軍公教體系被去神話,經濟選民自太陽花後逐漸鬆動,唯獨地方派系,不但倖存,反而躍升為國民黨最關鍵的生存機器。
更值得警覺的是:中共的對台統戰策略,也從過去鎖定中央菁英,轉而深耕地方派系與基層政商網絡。國民黨即使在全國政局節節敗退,卻仍能仰賴派系體系,持續扶植言論媚共、行為背台的立委,穩坐選區不倒。
台灣民主的三場戰役:從威權、經濟,到派系代理人
台灣的民主,是在一波又一波對結構性壓迫的抵抗中逐步成形:
1990年野百合學運,青年首次對威權體制發起正面挑戰,動搖外省權力核心,引爆黨內第一次分裂。
2014年太陽花學運,則是世代對「經濟統一」的集體防衛,不僅成功擋下服貿協議,也阻止台灣被鎖進中國經濟圈。2016年民進黨執政後,兩岸經貿結構開始重組,經濟選民的忠誠與認知也開始轉向。
而2025年的大罷免運動,則是人民首度針對國會內部親中代理人,以及其背後盤根錯節的派系體系,啟動的一場制度性清算。
不同於前兩場運動以體制外手段衝撞體制,大罷免是一次從內部啟動的公民修復機制。它歷時最長、場域最廣,完全依循制度遊戲規則進行。
野百合與太陽花佔領場域、製造輿論震盪;
大罷免則走進制度本身,以提案、連署、宣傳與投票,一步步完成對代議體系的民主審查。
這不是妥協,而是民主的進化。當人民不再只仰賴情緒動員,而能主動操控制度、校正偏差,這就是成熟的公民政治。
對決的不是個人,而是系統
這場罷免表面針對個別立委,實則是針對整體派系體制的挑戰。
這是台灣民主史上前所未見的對決組合:
過去對抗派系,往往是民進黨以「全黨之力」應戰單一地方派系的補選;
而這次,卻是一群沒有政黨、沒有資源、只有理念與選票的公民團體,直面整合全國的封建派系系統。
這是一場高度不對稱的政治戰爭:
一邊是靠社群媒體、街站志工、小額募資苦撐的公民行動;
另一邊,是依賴派系、縣市長、基層人脈與地方建設資源撐場的政黨機器。
國民黨深知這場對決的本質,索性不再掩飾,將罷免行動定調為「政黨對決」,試圖激化藍綠衝突,掩蓋這其實是一場地方派系保衛戰的事實。
但事實是:這不是政黨對抗,而是人民對失能體制的一次制度內反擊,是選民用憲政工具捍衛代議正當性的實踐。
大罷免是制度內反擊的典範
這場行動沒有靠政黨、沒有靠金主、也沒有靠街頭暴力,而是靠街站、公民講座、小額捐款與選票行動,一步步依法推進。
這不是一場革命,而是一場民主自淨工程。不是破壞體制,而是讓體制重新對齊民意。
即使最終未能罷免成功,這場運動仍有不可抹煞的歷史意義:
它揭露了派系對立法體制的綁架;
它證明了人民有意志、有能力用制度手段校正偏誤;
它讓所有人都看見,誰仍活在封建陰影中,誰選擇站在歷史錯誤的一方。
結語:人民的起義,派系的現形
大罷免是民主韌性的證明。當公民社會能夠不靠特權、不靠政黨,而是以制度內工具主動清理不適任者,台灣民主才真正具備持續修復的能力。
國民黨的選票結構已全面鬆動,只剩派系與資源還在苦撐。但歷史證明:
當派系成為國民黨最後拼圖,也正是國民黨最脆弱的時刻。
這場罷免不是終點,而是開始。人民已經啟動,體制終將回應。
延伸閱讀
顯示全部
留言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