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E書】它是形塑世界的殘酷大手,由無數算計與機遇共同運作。
文/犁客
有個朋友今年(2025年)5月8日在臉書上發文慶賀歐戰勝利八十週年,另一個朋友留言酸他說你要慶賀終戰八十年為什麼不慶賀台灣光復因為歐戰和對日抗戰一樣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三個朋友問如果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那為什麼「台灣光復節」會和「歐戰勝利紀念日」差了快要半年,第四個說唉呀因為一個打的是納粹一個打的是共產黨。
呃。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戰爭,參戰各國到最後分成兩個相互敵對的軍事聯盟,而最後由「同盟國」勝出;不過,參戰各國主動或被動加入戰爭的時間各不相同,有的差得很遠,各個戰區結束戰爭的時間也各不相同,所以不但紀念日的日期不同,連原因也不同。例如1945年5月8日德國簽訂無條件投降書,所以「歐戰勝利紀念日」在5月8日;但亞洲戰區裡日本宣布投降的日期是8月15日、簽署的日期是9月2日,二戰理論上到這天正式結束,而要到10月25日才是「台灣光復節」,原因是那天舉行了台灣區的受降典禮。
至於「一個打的是納粹一個打的是共產黨」完全是誤會。二戰可以粗略地視為「法西斯政體」與「反法西斯政體」之間的戰爭,後者即是大家熟悉、最後勝出的「同盟國」;而在二戰的時候,共產政體也在同盟國當中一起反抗法西斯,所以「打共產黨」完全是後來的事。
二戰對抗了極右翼的政治形態(法西斯),二戰結束後讓極左翼的政治形態(共產政權)顯露出它標榜民主但終究會反民主的真相──這當然很大程度地決定了我們現在的生活樣貌。不過先不看什麼極左極右的政治討論,二戰在生活裡造成的影響,比我們想像的還多很多。
進行太空任務的技術,核能發電,無線傳輸需要的編碼及頻譜原則,海洋汙染(二戰後曾經有化學武器被棄置到海裡,數量不明,但很確定未經處理),聯合國成立,各國實力重新洗牌,美國藉文化實力將幾場戰役包裝得激勵人心(例如幾名美軍在硫磺島戰役裡豎起國旗),但台灣人很喜歡去的沖繩曾經經歷「鉄の雨」、迄今對美軍仍深惡痛絕。
從日常使用的物品到國際之間的局勢,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找不出二戰的影響,對科學與人心的研究、對政治與文化的討論。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觀察二戰,因為其中必定會有我們關心的角度;我們應該從很多角度認識二戰,因為那就是在認識我們現在身處的世界如何構成。
包括台灣的過去經歷與未來走向,都與之有關。
它不只是一場戰爭。它是形塑世界的殘酷大手,由無數算計與機遇共同運作。
▶▶看看【從戰火硝煙處走向盼望之地:二戰終戰紀念書展】
▶▶看看書最新上架的電子書!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