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機「天網」發威! 中科院無人機偵防系統立即定位 揪出闖禁區飛手
桃園國際機場近年應對日益嚴峻的無人機違法闖入威脅,自2023年6月起採用中科院研製的「無人機偵防系統」,已有顯著成效,而且一開機就可掌握訊號。截至今年7月,該系統已成功偵獲無人機活動,並在28次影響飛安的事件中,將以往平均長達37分鐘的跑道關閉時間,大幅縮短至僅約10分鐘,並能精準揪出操縱的飛手,展現了科技執法的強大效能。
知情人士指出,在無人機偵防系統建置前,桃園機場的無人機防制相當被動。從2019年至2023年5月,機場僅能依賴航機駕駛或民眾的目視通報來應對,共發生7次因無人機或不明飛行物體活動而導致雙跑道暫停起降的事件。根據機場公司表示,由於通報位置往往不夠明確,加上僅能派遣航務人員到場尋找,不僅耗時,且經常無法成功查獲違法施放者。
桃機公司依據台北松山機場建置無人機防禦系統經驗,持續委由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中科院)承造符合桃機現地的偵防系統。該系統上線後,情勢完全改觀。
據知情人士指出,由於中科院為桃機建置的無人機防禦系統能即時、精準地掌握機場周邊的無人機動態,甚至定位出操作者的座標,甚至「一開機就能可掌握訊號。」。自啟用後,在19次偵獲影響航班的事件中,僅有2次因活動位置非常靠近機場核心區域,基於最高安全原則而短暫關閉雙跑道。至於其餘17次,該系統皆能判斷其位置與航道尚有安全距離,故僅需採單跑道起降作業,大幅降低對機場營運的衝擊。
另外,據了解,基於在松山機場與桃園國際機場的實際驗證效果來看,中科院「無人機偵防系統」不僅能大幅提升飛安,更被民航與安全防護領域專業人士視為未來國家關鍵基礎設施防護的一環。
相關人士指出,此系統平時協助機場查緝違法無人機,但其建置也考量了國安防衛需求;在戰時,系統能立即由國軍指揮接手,整合火力單元,執行聯合防空任務,成為國土安全防衛的重要節點。
為持續提升效能,相關人士指出,近日完成第三期建置驗收後,未來將依規劃期程提升系統量能,並與民航局的無人機管理資訊系統進行整合。同時,也將督請中科院開發無人機偵防行動APP,讓航空警察局、大園及蘆竹分局等單位能透過手機即時掌握情資,強化區域聯防機制,讓違法飛手無所遁形。
桃機相關人士也提醒民眾,無人機闖入機場管制區的行為,依《民用航空法》移送民航局裁罰,罰鍰金額可高達新臺幣30萬元以上、150萬元以下,呼籲民眾勿以身試法,共同維護飛航安全與旅客權益。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