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博館20週年特展 「編織.復返」見證蛻變
記者李采霖/專題報導
新北市政府1樓大廳日前開展「泰博館20週年特展—編織.復返」,規劃3大展區,並首次展出7位建館重要推手的口述歷史影片,以及鎮館之寶「泰雅族貝珠長衣」,讓新北市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的珍藏鉅獻;展場中也設置科技互動裝置,讓觀眾體驗織布,深入了解泰雅文化。
3大展區 延續泰雅文化工藝
20年特展規劃3大展區,包含「經線啟程:泰博二十織跡」、「紋理之間:文物珍藏」與「織藝新生:從傳統到創新」,呈現泰博館4大功能「典藏、研究、展示和教育」所推動的各項成果,展出時間至9月1日止,邀民眾從織布認識泰雅文化,延續傳統文化工藝。
此次展出中,首度展出7位建館重要推手的口述歷史影片,並以人物誌形式記錄他們的付出。此外,鎮館之寶「泰雅族貝珠長衣」也是首次在館外展出,作為泰雅族人最隆重的服飾,唯有頭目或具備功績的勇士才能穿著,後作為聘禮、餽贈之用,甚至用作貨幣交換,可以在細膩的織品中,看見泰雅一族的人文。
展覽現場的科技互動裝置也是一大亮點,首先介紹各式織布工具,並透過遊戲互動方式,讓觀眾逐步完成織布流程,除能了解織布步驟外,也可完成自己的織品,充滿成就感,吸引親子同遊。
「經線啟程」展沿革 「紋理之間」現交融
展區「經線啟程:泰博二十織跡」以時間軸呈現新北市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沿革,該博物館成立於2005年,是全臺首座縣立單一民族博物館,成立初期,館藏鮮少包含烏來地區在地文物,直至2018年,當地文史工作者高茂源捐贈35件文物及百餘張影像資料,包含許多當地生活的黑白照片,讓博物館得以推動泰雅文化之保存與研究,並陸續推出與泰雅織品和區域連結的主題展覽,讓更多人認識泰雅的織布技藝。
另一展區以織品紋路分析烏來地區的泰雅文化,設計「紋理之間:文物珍藏」展區,烏來地區的泰雅族部落因鄰近漢人活動範圍,成為最早接觸外來文化的族群之一,其服飾發展呈現文化交融,甚至於日據時期引入刺繡、拼縫與纏繞等新技法,展現烏來泰雅民族的織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