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化必失智?吃得健康就能防失智?關於失智症的7個迷思,神經內科醫師一次解析
衛生福利部調查,65歲以上長輩失智症盛行率為7.99%,亦即每100人約有8人可能罹患失智症,隨年齡增長,盛行率呈倍數上升,女性病人比例又高於男性。(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5年臺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比例達到兩成,失智症防治與照護成為不可忽視課題,台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游翔淄提前呼籲大眾關注失智症對家庭與社會的衝擊。他建議應及早察覺長輩異常徵兆,把握黃金治療期,透過訓練認知與調整生活延緩病程,減輕照護負擔。
每百人就有8人可能患失智症,和正常老化差在哪?
衛生福利部調查,65歲以上長輩失智症盛行率為7.99%,亦即每100人約有8人可能罹患失智症,隨年齡增長,盛行率呈倍數上升,女性病人比例又高於男性。游翔淄醫師表示,阿茲海默症是常見退化性失智症類型,占比超過一半,其次是血管型失智症和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病程往往與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相關。
「失智症是大腦退化性疾病,會影響記憶、思考與執行功能,與正常老化的健忘不同。」游翔淄解釋,正常老化的健忘屬於「想不起來,但經提醒後能想起」,失智症病人則「連提醒也無法回想,彷彿事情未曾發生過」。游醫師提醒,若發現長輩出現:
- 短期記憶喪失
- 反覆做同一件事或講相同的話
- 情緒易怒、猜疑
- 原本能勝任的工作變得吃力
等徵兆,就必須提高警覺。
阿茲海默症除了吃藥,維持這些習慣也是關鍵
游翔淄舉68歲失智症病人葉先生為例,家人發現他近年常忘記事務,還一直反覆要去撕日曆,也變得比以前易怒。家屬意識到異常,陪同就診,經認知功能測驗與腦部影像檢查,確診為輕度阿茲海默症。藥物治療搭配日間照護與社區活動後,過去幾年病情並未明顯惡化,仍能維持基本生活自理能力。游醫師強調,葉先生案例說明早期診斷與持續治療的重要。
「除藥物治療,調整生活習慣同樣關鍵。」游翔淄建議長輩保持規律運動、維持社交參與、培養興趣愛好,並維持良好睡眠與生活作息,都有助延緩認知退化。他推薦地中海飲食也能降低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共病引起的血管型失智症風險。
失智不是老化現象!失智症迷思VS.正確觀念
失智症並不是老化的必然結果,而是一種會影響記憶、判斷力、語言與情緒的疾病。常見的迷思包括「只有高齡才會得失智」、「失智症只有阿茲海默症一種」、「沒有藥物可治療」等,其實都不正確。台中慈濟醫院以下整理失智症的7大迷思與正確觀念:
▲常見失智症迷思vs正確觀念。(圖/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資料來源:台中慈濟醫院提供
延伸閱讀
失智症晚期進食困難一定要放鼻胃管?先想想這4大問題!醫病共享決策成照護抉擇關鍵
58歲CEO簡報突忘詞竟確診失智!「腦波診斷」揪出早期阿茲海默症,醫揭初期2大症狀
全台失智人口35萬!專家揭「阿茲海默症早期診斷黃金標準」:Tau蛋白成關鍵生物標記
責任編輯:曾耀儀
核稿編輯:林勻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