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廁所愛滑手機恐長痔瘡?這類人70%會中招!這些如廁習慣你可能每天都在犯!
現代人上廁所愛帶手機、平板,一滑就是十幾分鐘,不知不覺就讓「痔瘡」有了可趁之機。痔瘡與長時間蹲坐在馬桶上關係密切,不只是年長者的專利,許多年輕人因為久坐不動、飲食不均、排便習慣不佳,也成了高危險族群。想要遠離痔瘡,不只要改掉久蹲的壞習慣,還要從飲食、作息、運動多方面著手,全面保護肛門健康。
愛蹲廁所真的會增加痔瘡風險嗎?
答案是肯定的。長時間坐在馬桶上,會讓肛門周圍的靜脈血管承受持續壓力,血液回流不良,導致靜脈充血、腫脹,進而形成痔瘡。尤其當如廁時用力過猛,或一邊排便一邊滑手機、看書,延長了如廁時間,更容易讓肛門與直腸承受額外壓力。專家建議,如廁時間最好控制在 5~15 分鐘 內,若時間到了仍無法排便,應先起身活動,避免因久坐影響血液循環。
痔瘡常見的高風險行為與成因
除了愛蹲廁所,這些生活習慣與身體狀況也會大幅提升痔瘡風險:
1.慢性便秘或腹瀉:便秘時排便困難、用力過度;腹瀉則反覆刺激肛門,兩者都會引發痔瘡。
2.排便時過度用力:過猛用力會讓肛門靜脈擴張甚至損傷。
3.久坐或久站:長時間壓迫盆腔血管,容易造成靜脈曲張。
4.飲食不當:常吃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且水分與纖維攝取不足。
5.作息不良:熬夜、久坐打牌、追劇、長時間上網等缺乏活動的行為,會讓血液循環變差。
6.肥胖或懷孕:根據鍾雲霓醫師衛教資訊指出,女性在懷孕期間,有70%會出現痔瘡問題。體重過重或子宮擴大,都會壓迫盆腔血管。
7.過量飲酒:酒精會刺激血管,加重痔瘡問題。
8.抑制排便或排便姿勢不當:長期忍便容易誘發便秘,且括約肌未放鬆會增加排便困難。
痔瘡怎麼辦?不同等級對策一次看
根據嘉義醫院與澄清醫院衛教資訊,痔瘡分級不同,治療方式與嚴重度相關,病患可與醫師討論,選擇最合適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哪種手術方式,都不會傷及肛門括約肌,也不會造成術後失禁。
輕微痔瘡(第 1~2 級)
•飲食調整:每日喝水約 2500 毫升以上,增加高纖蔬果攝取,促進排便順暢。
•溫水坐浴:以約 40 度的溫水浸泡肛門,每日 3~4 次,每次 10 分鐘,可減緩腫脹與不適。
•藥物治療:可使用醫師開立的痔瘡藥膏或塞劑,具抗發炎、止痛及促進癒合效果;搭配軟便劑減少用力傷害。
中度痔瘡(第 2~3 級)
可採用非手術療法,例如 橡皮圈結紮術(在痔核根部綁上橡皮圈,使其缺血壞死脫落)、硬化劑注射療法、雷射消融術 等,通常可在門診完成,恢復快、疼痛較輕。
嚴重痔瘡(第 3~4 級)或保守治療無效者
需考慮手術方式,如傳統痔瘡切除術或微創雷射手術。手術可有效解決痔瘡問題,但術後會有一定的疼痛與恢復期,須由醫師評估適合的方案。
預防痔瘡的日常守則
想要遠離痔瘡,生活習慣的改善是關鍵:
•控制如廁時間:避免久蹲,也不要在馬桶上滑手機或看書。
•增加膳食纖維與水分:保持糞便柔軟,減少排便時用力。
•養成固定排便習慣:不要忍便,也避免過度用力。
•保持規律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減少久坐與久站時間。
•避免刺激性飲食與過量飲酒:減少辛辣、油炸、高鹽食物的攝取。
•正常作息:充足睡眠可幫助全身血液循環與腸道蠕動。
痔瘡雖然常見,但並不是「忍一忍就好」的小毛病。長期忽視可能導致症狀惡化、出血甚至感染。一旦發現排便出血、肛門腫痛或異物感,應及早就醫,由專業醫師評估治療,並配合生活習慣改善,才能真正遠離痔瘡的困擾。
封面及內文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立即加入『女人我最大官方帳號』美麗祕訣、每日運勢、好康優惠搶先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