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賴清德不辭黨主席,卓榮泰辭不辭閣揆?
大罷免挫敗、關稅談判失利、南部風災救災績效不彰、青鳥奇言怪語掣肘、黨內缺乏反思檢討之力甚至砲口相向…,賴清德總統民調聲音大跌,內閣改組聲浪不斷…,行政院長卓榮泰還能在院會與地方首長惡言相向;前副總統呂秀蓮建議賴清德辭民進黨主席,「轉型為全民總統」,則民調可望回升,而行政團隊不及時改革,恐步上「九趴總統」的覆轍。
柯建銘讓馬英九、賴清德吃大虧
做為民進黨「大老」,呂秀蓮愛民進黨的拳拳之心言表,但她說簡單了,也想簡單了;她口中的「九趴總統」指的是第二任歷經「馬王政爭」(王金平為柯建銘關說司法案)之後的馬英九,以賴清德意圖以大罷免逆轉國會席次,改選立法院長韓國瑜,情境有點類似,手段大不相同,馬英九雖沒扳倒王金平,但民意對「嚴懲關說司法」却是贊同的,諷刺的是,直到十二年後的兩個月前,「妨害司法公正罪」才在民眾黨堅持力推下完成三讀;賴清德看來沒機會扳倒韓國瑜,但司法公信力却在他執政一年多後近乎崩盤且跌勢未到回谷底。
王金平與柯建銘交好,讓馬英九和國民黨吃大虧;賴清德相信柯建銘乩童似的「大罷免大成功」,也讓自己和民進黨重挫,差別是,賴清德就任才一年,就接近難以翻身的境地,這個虧可比馬英九嚴重得多。
呂秀蓮建議賴辭黨主席,做「全民總統」,此議並不新鮮,且多有前例,陳水扁總統任內兩度辭黨主席,為敗選負責;馬英九當選總統時非黨主席,直到八八風災「黨政失調」,才滿意重兼黨主席,但第二任也為了地方九合一選舉敗選負責請辭黨主席;蔡英文沒當上總統和當上總統後,同樣兩度為敗選負責請辭黨主席。
常理而言,沒有民選總統不想當「全民總統」,不論他們是少數當選或者過半民意當選,「政黨」應該是他們執政的助力而非阻力,對權力者而言,其權柄所達之處,理當遠超過所屬政黨。或謂上述總統辭兼黨主席的案例,都是為「敗選」負責,「大罷免」不是「選舉」,的確,大罷免不是選舉,兩波無差別大罷在野區域立委,形同「解散國會」,而且是以「損招」片面遏制在野,其嚴重性其實遠大過選舉成敗─起心不正手段惡劣結局「大敗」─讓民進黨成為民主負面教材和笑柄,就是最大失敗。
起心不正手段惡劣結局大敗,賴卓柯豈能無責?
從這個角度看,去年總統暨立委委大選過後,就籌謀大罷免的「三巨頭」賴清德、卓榮泰和柯建銘,都有他們推卸不掉的責任,於黨─讓民意厭棄民進黨,於政─讓台灣浪費一整年,且關鍵時刻關稅談判失利而救災不力;民選總統不能辭職,國會席次也不足彈劾,唯一能要求賴清德的就是辭黨主席,專心國政,但賴清德才就任一年就遭此挫敗,其權力性格剛愎狹隘遠勝扁馬蔡,更缺乏如前總統李登輝般援引外力(民進黨之力),遂領導目的之能,辭了黨主席,連民進黨都在其掌握之外,其權力不安全感可想而知。
賴清德辭不辭黨主席,於大局關係真不大,辭了只是讓批評民進黨之聲止於政黨,不必及於總統,但除非他能循民主政治之常理,與多數在野協商政府人事、治國之策,欲期拉抬民意支持度,一時半刻也不做不至;不辭,若「維持現狀」─既處理不了柯建銘,又管不住他提名的眾多口無遮攔扯後腿的不分區立委們,他的聲望只會繼續下跌,跌到明年九合一選舉大敗,他的「連任」之路難保出現擋都擋不住的攔路虎。
七二三大罷免敗後迄今,民進黨一整個執政團隊,沒有一件「正常事」,賴清德的「政治決斷力」大倒退;二0一八地方選舉大敗,做為行政院長,他毅然請辭甚至鼓足勇氣挑戰蔡英文;二0二二年地方選舉大敗,只是民進黨主席「補選候選人」的賴清德,巡迴地方檢討直接要台南市長黃偉哲起立道歉,並毅然推動黨內黑金禁選條款。
卓榮泰是賴清德權力重新布局的陣眼─不動難變
遺憾的是,他的政治決斷力只在他人(蔡英文)失敗之際爆發,俾可取而代之;當失敗者是他自己時,連正確決策的能力都無,七二三失敗,他依舊下達八二三第二波罷免動員令─這是鐵口站在必然再敗的一方,不論是討好罷團還是討好曹興誠,都是自己戳破了民意對他領導力的錯誤想像;面對與他友好且不斷為核電發聲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為核三延役公投讚聲,他又出面「裁示」核能安全不是公投能決定─這又站在多數民意的對立面(六成以上支持核三延役),把童子賢想破頭為他搬的下台階,直接推翻;公投不論過與不過,賴清德直接扛起「反核神主牌」,並把「缺電」這個「未來責任(歷史紀錄)」,從蔡英文肩上又搬了一大半往自己肩上擱。
賴清德的「危局」,卓榮泰是「陣眼」,陣眼不移,局面難動;在野僵局很大部份就是民進黨不認國會多數新民意,不肯與在野協商內閣─人事或政策,朝小野大的國會結構既成,順理成章不讓人事讓政策,偏偏賴卓兩者皆不讓,八二三之後,卓位子不換腦袋就得換,換了腦袋的卓揆進了國會如何保全其尊嚴與面子?內閣人事是賴清德重建領導最重要的一盤棋,一個被民意厭棄的行政院長,是不能為賴清德扛明年地方選舉輔選大旗的。(推薦閱讀)夏珍專欄:林岱樺和她的「住持老公」
到於柯建銘動不動得了?於民意沒差,於賴清德和民進黨之利弊有別。以呂透蓮口中的「九趴總統」為鑑,當年,民進黨以「末稍神經麻痺」痛駡馬政府遇事缺乏反應能力,看看此刻的民進黨賴政府,黨政人事皆不動,放任黨人與罷團鬧笑話,麻痺程度遠超過當年遇事政務官就准辭的馬政府,賴清德總該問問自己:為什麼竟成了民進黨僵化的關鍵?
顯示全部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