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抗議成功 加拿大小鎮決議重新懸掛台灣國旗
(中央社記者程愛芬溫哥華14日專電)加拿大卑詩省霍普鎮(Hope,又譯希望鎮)一處公車站旁的木桿上10多年來一直掛著中華民國國旗,但去年因中國投訴而遭撤下,經溫哥華僑胞和辦事處抗議,霍普鎮地方議會最近決定恢復懸掛國旗。
人口約7000人的霍普鎮,位於溫哥華東方150公里處,是卑詩省內陸地區知名景點之一,電影「第一滴血」曾在當地拍攝取景。小鎮充滿祥和友善的氣氛,未料有一天成為中國和台灣的外交戰場之一。
16年前,霍普鎮當局在紀念公園(Memorial Park)旁興建了新的中央公車站,為美化市容,車站旁矗立兩根木桿,每根木桿上都裝飾著20面金屬旗幟,40面旗幟中包括加拿大各省和地區的省旗,以及來自世界多國的國旗,中國和中華民國的國旗也都掛在木桿上。
2009年工程完成時,小鎮當局表示,被選上的外國國旗,有些是向那些為自由獻出生命的加拿大人之母國致敬,有些則是感謝這些國家對加拿大經貿和旅遊做出重要貢獻。
這些國旗平靜地在旗桿上懸掛10多年後,去年7月,霍普鎮長史密斯(Victor Smith)收到中國駐溫哥華領事館發出的一封郵件。郵件稱木桿上懸掛中華民國國旗違反了加拿大的「一個中國」政策,要求撤下國旗。
隔天,史密斯回覆稱犯了「錯誤」,並承諾會移除國旗。
今年夏天,有台灣僑胞發現「國旗不見了」,一些人在網路上呼籲,希望大家向霍普鎮當局發信。有民眾寫信強調加拿大的多元文化價值觀,也有人說「小鎮掛出國旗,對台灣人民是一種極具意義的歡迎和認可」;還有民眾在信中表示「願意捐款,幫忙製作並安置新國旗」。
上個月,駐溫哥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劉立欣也發信給霍普鎮長史密斯,表示「移除國旗與當前台加雙方緊密關係的勢頭背道而馳」。劉立欣並表示「台灣是加拿大印太戰略的重要合作夥伴,而卑詩省政府還將7月訂為『台灣傳統月』,此舉令居住在此的台裔加拿大人深感不安」。
霍普鎮議會本月11日討論了國旗事件,該鎮幕僚人員都建議恢復懸掛國旗,並表示這「象徵著對民主價值的承諾、自我表達的權利以及促進民間聯繫,並不意味著正式的外交承認或違反加拿大的官方政策」。
小鎮議員們最終同意重新掛回國旗。
史密斯也親自發函給劉立欣,表示議會重視包容、尊重和多元文化,感謝台灣移民和遊客的貢獻,承諾將重新懸掛國旗。
劉立欣對消失的國旗將再度現身感到欣慰,她對中央社說:「感謝霍普鎮議會做出公正的決議,也特別感謝熱心的僑胞及台灣旅客挺身而出向當地政府和官員反映,讓我們的國旗能再度立於霍普街頭。」
曾寫信給霍普當局並在社交媒體積極呼籲「讓國旗回來」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口腔健康醫學院台裔教授山人幸琪對中央社說,城市政府的核心是創造美好的公民空間而非議論外交政策,更何況加拿大的「一個中國政策」說得很清楚-承認中國政府的合法地位,卻從未承認中國宣稱對台灣有主權的論調。
山人幸琪說:「很高興『希望鎮』糾正自己的錯誤了,它真的是充滿希望的好地方。」(編輯:田瑞華)1140815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