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陶瓷副產品挖出國安關鍵 澳洲稀土煉廠拚2030取代中國供應
在西澳洲(Western Australia)北部的伊尼阿巴(Eneabba),一片看似荒涼的礦業地區,正藏著澳洲布局未來能源與科技關鍵的一項資源──稀土。這裡的巨大礦坑內堆放約一百萬噸的礦物庫存,外觀看來不起眼,實則對全球電動車、風力發電與國防設備的供應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根據《BBC》報導,中國於2025年對稀土磁鐵實施嚴格出口管制,讓全球製造業高度警覺。美國福特(Ford)位於芝加哥(Chicago)的工廠因此被迫停產旗下熱銷車款探險者(Explorer)達一週,執行長法利(Jim Farley)坦言,公司為了確保稀土穩定供應正面臨巨大挑戰。雖然中國隨後放寬出口限制,短暫紓解了供應壓力,但在缺乏中美貿易協議保障下,類似瓶頸仍可能隨時重演。
專家指出,稀土其實並不稀少,但由於精煉過程技術複雜且集中在少數國家,導致其成為高度戰略性的供應風險。中國目前控制全球逾半數的稀土開採量,並掌握近九成的精煉能力,美國80%的稀土進口與歐盟98%的稀土供應皆依賴中國。
科廷大學(Curtin University)教授艾克斯汀(Jacques Eksteen)表示,中國在稀土產業的長期佈局已使西方陷入被動局面。
澳洲的伊盧卡資源公司(Iluka Resources)原本以開採鋯石為主,這類礦石廣泛應用於陶瓷、油漆與塑膠產業。然而,其副產品中也含有鏑(dysprosium)、鋱(terbium)等重要稀土元素。
經過多年累積,該公司目前已囤積價值超過6.5億美元的稀土庫存,並獲得澳洲政府16.5億澳幣貸款,用於興建稀土精煉廠,預計兩年內完工,目標是在2030年前供應西方市場相當比例的需求。
稀土加工最大的挑戰,在於其化學分離過程極為複雜,且可能產生具有放射性的廢棄物,不僅成本高,環境風險也不容小覷。澳洲資源部長瑪德琳金(Madeleine King)強調,全球稀土市場並非真正的自由市場,因主要供應者擁有操縱價格與供應的能力,政府因此必須出手介入,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
坎培拉(Canberra)政府與伊盧卡的合作,也被視為建立中國以外供應鏈的戰略選項。不過,外界仍關注澳洲能否在擴大產業規模的同時,妥善處理污染問題。相較於中國因過去缺乏監管導致嚴重環境破壞,澳洲擁有較嚴格的法律與制度,足以更負責任地處理廢棄物。
歐盟長期批評中國將稀土供應作為政治談判的籌碼,儘管目前出口限制暫時鬆綁,但風險仍未解除。專家普遍認為,澳洲具備穩定法制與資源優勢,有望成為全球稀土市場中更可靠、環境衝擊較低的供應者,在未來幾年扮演關鍵角色。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