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把錢錢變成喜歡的樣子?購物紓壓是假象!找回「自我認同感」:為自己的幸福而消費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更新於 09月04日00:56 • 發布於 09月04日00:56

作者 : 阿婆姐姐

圖片 : Shutterstock(示意圖非當事人)

理財其實是找回自我的歷程,當你成功的改變漏財的消費習慣,提高了每個月的儲蓄率,看著目標從小開始一個個實現、累積,會明確感到「原來我也是有財可理的」。

這筆花費買下的是什麼?購物當下的滿足感過後,有覺得錢錢真的變成喜歡的樣子嗎?

老是花到月光?為什麼會買個不停?

「肚子餓的時候別逛市場。」「腳痠的時候別買椅子。」

這兩句話,都是在勸人要理性消費。雖然大家都覺得自己是理性消費,但實際並不然。

當你很想買一樣東西的時候,通常都是被廣告吸引而急著想買,往往購買的原因都不是自己需要,而是為了向別人炫耀。

情緒會影響我們消費,據說我們在購物的時候,大腦通常都處於β(Beta)狀態,而不是α(Alpha)狀態,也就是說,我們大多數的購物行為都不是出於理性思考,而是在無意識狀態下做出的決定。

所謂的無意識,顧名思義就是處於「連自己都沒有發現」的狀態。看到化妝品的廣告,我們會下意識認為用了之後,皮膚就能跟模特兒一樣好;只要吃了減肥食品,就感覺自己會變得跟偶像一樣苗條。然後我們會開始告訴自己:「我需要那個東西」、「擁有它我就會變得更好」,下意識合理化無意識的消費行為。

歸根究柢,消費就是一種「在無意識下購買,然後在意識層面上將其合理化的行為」。白話一點,消費就是在神智不清的狀態下花錢(廣告公司很了解人類的這種特質,然後針對目標群體下廣告)。

延伸閱讀:
中年後「將老未老」時,如何規劃理想熟年?林麗真、賴芳玉、黃勝堅提建議:「這樣」照顧未來的自己

購物真的可以紓壓嗎?

我們的消費行為,可以被分為四大類:生存消費、日常消費、過度消費、消費成癮。

生存消費,顧名思義就是為了活下去而做的最低限度消費;日常消費,是為了維持日常生活的必要支出;過度消費,不屬於生存和日常消費以外的消費,如果反覆進行過度消費,就會進一步變成消費成癮。

我們所有的消費行為都隸屬於上述的其中一項,如果懂得如何區分自己目前的消費是屬於上述哪一個種類,就能夠確認自己現在的消費合不合理。

所謂的「狂買東西」就是一種消費成癮,「我最近狂買東西欸!」我們日常生活上很常說到這句話,但它其實是「過度沉迷於購物,不買東西就感到焦慮難耐的病態行為」。

沒辦法分辨這個東西必要與否,在衝動下,頻繁做出超乎自身經濟能力消費狀態,這已經不是單純愛買東西的毛病了,而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慾望,會對自身和他人造成傷害的疾病。

生存消費和日常消費,是我們生活上必要的消費,但過度消費和消費成癮,是會侵蝕人生的消費行為。但有些人會沉淪在消費成癮中無法自拔,為什麼會這樣?造成消費成癮的原因是「匱乏」,他們缺的不是東西,而是自我的匱乏。就好比肚子餓要吃東西一樣,他們為了滿足「心靈的飢餓」,不斷反覆消費。

EBS(韓國教育電視台)《Docuprime》資本主義的第二部曲〈消費是情緒在作祟〉中,曾提到某一項實驗。研究人員把受試者分成兩組,其中一組觀看平靜愉快的電影,另一組觀看悲傷的電影。看完後,他們拿出一樣東西,詢問受試者最高願意支付多少錢購買這樣東西。結果,看完悲傷電影的受試者,出價比另一組高出4倍。結論是,處於悲傷狀態的人,會比平時更渴望購物,也願意支付更多金錢。紀錄片表示,當人類感到失落,會在不知不覺間產生慾望,想填補心裡的空缺。

這個實驗,顯示出人們會誤以為內心的空虛,可以靠買東西來填補。

透過購物擁有一樣東西,可以暫時緩解低落的心情,感覺彌補了心裡的空虛。但也因此,未來只要感到憂鬱或焦慮,就會忍不住再去購物。但是購物只能帶來短暫的愉快,憂鬱的根本問題還是沒有被解決,反而是收到信用卡帳單之後,壓力又更重了。「購物可以紓壓!」是來自於一種錯誤和短暫學習反應。

延伸閱讀:
她豪捐16億,卻穿200元平價衣…財商專家從有錢人身上找到共通點:為什麼要小孩別急著吃掉棉花糖

你想買的東西,其實是自己的價值

心靈的飢渴,無法藉由購物來填補,就像是在無底洞裡倒水一樣,不管再怎麼倒都填不滿,反而只會使水缸破裂。就像童話故事《豆姑娘與紅豆女》(韓國版的《灰姑娘》)裡,壞繼母要求豆姑娘去把破掉的水缸裝滿,就在豆姑娘吃盡苦頭的時候,剛好出現一隻可以塞住破洞的蟾蜍,拯救了她。我們雖然沒有這隻蟾蜍,但我們可以靠自己修補內心的破洞,也就是「找回你的自我認同」。

所謂的自我認同,是一種「打從心底認同自我的價值,不仰賴他人的肯定與稱讚的正向思維」。自我認同感較高的人,因為對自己感到滿意,所以對其他事情的滿足感也相對較高;但是自尊感較低的人,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想尋求某樣東西,來提升自己的價值。

為了掩蓋自己身上的裂痕,對自己的外在修修補補。但實際上,自我認同感愈低,現實中的自己與理想中的自己,差距就愈大,又導致他們花更多的錢,想填補兩者之間的落差。

所以說,有過度消費和消費成癮的人,最該做的不是剪卡或抑制自己的消費欲望,而是應該先努力找回那份已經崩潰的自我認同感

「我應該是瘋了吧?!」

我認識的一位友人,經歷了一件重創自我認同感的事件,整整一年深陷在憂鬱的情緒當中,開始報復性消費。他當時把大部分的收入都花光了,幾乎沒有儲蓄。後來他終於清醒了,但再怎麼後悔都已經為時已晚。

我聽說他後來花了幾年彌補這件事,過了一段苦日子。購物成癮原來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如果欠下債務,還會連累家人一起陷入經濟困頓,這不僅是個人的不幸,甚至可能造成一個家庭的不幸。

因為個人的關係,情況甚至會嚴重到要拖著家人一起受苦。如果你經常做出超出自身經濟能力的過度消費行為,那現在就應該正視這份危機。誠實面對問題,承認原因並非外在環境而是你內心的匱乏,然後儘快努力戰勝這份匱乏。

不要為了討好別人而花錢

透過現在的消費習慣,去探索隱藏在自己內心裡的各種情緒吧!如果你的消費行為,多半是為了取悅他人的眼光,就應該要意識到,你不是在為了自己消費,而是在為了別人消費。

以我為例,逛街的時候有一個鐵的紀律。如果看到一件想買的衣服,我會問自己,如果這地球上只剩下我一個人,我還會買這件衣服嗎?如果地球上只有我一個人,代表不能穿給別人看,即便如此還是想買的話,就代表我真的喜歡這件衣服,不在意別人的眼光,也不是為了討好別人。

我們其實都不需要靠昂貴的包包來展現優雅,也不需要靠昂貴的衣服博取他人喜愛,不用開昂貴的車也一樣能被肯定。從現在開始,不要再為了取悅他人而消費了,讓我們為自己的幸福而消費吧。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本文摘自《不怕老後沒錢花:從有錢定期定額開始,把握基本退休現金流,讓普通人打造未來靠山的小資理財法》幸福文化出版,阿婆姐姐著)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50多歲男「吃很清淡」卻膽固醇狂飆!他戒吃肉改吃「這些食物」血脂更高…醫嘆:觀念完全錯誤

勞保繳了幾十年,死後家人竟領不到半毛錢?工作中斷、單身未婚…揭開「勞保陷阱」:這3種人最危險

加入幸福熟齡LINE好友,掌握更多資訊!

更多理財相關文章

01

YouTuber、網紅注意!財政部出手課稅了 規範重點一次看

CTWANT
02

2025蘋果秋季發表/8大亮點+台灣售價曝!史上最貴、取消這配色果粉崩潰

三立新聞網
03

緯創(3231)、廣達(2382)、聯電(2303)...避九月魔咒,15檔個股宜「居高思危」:AI族群回檔才是買點

今周刊
04

SEMICON Taiwan 2025 登場!台積電與輝達都關注「矽光子概念股」一次看

科技新報
05

泰山前董事會糟了!處分全家股權、投資街口、擴建包裝水廠3決議 全遭法院判無效

太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