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種一輩子待同間公司還能養活一家四口的生活……其實都是歷史特例
文/保羅.米勒;譯/沈聿德
「受過教育、努力工作的大眾,依然做著別人叫他們做的事,卻再也得不到應得的報酬。」
──賽斯.高汀(Seth Godin),行銷大師
預設之路的現代版本,出現於二戰後經濟成長的時代。這個思想上的轉變,由美國引領風潮。具備金融與工業優勢的美國,當時打造出人稱「長期榮景」的成功時期,每年至少都有百分之四到五的GDP成長率。
這樣的經濟造就了收入、福利、職涯機會都好的全職工作,讓廣泛的中產階級,得到前所未有的財富與物質舒適。哈佛大學教授拉吉.切提(Raj Chetty)的研究發現,二戰後出生的群體,每十人就有九人的經濟狀況好過父母。久而久之,人們開始指望生活會不斷進步。約翰.史坦貝克(John Steinbeck)一九六六年在《美國與美國人》(America and Americans)裡就精準描繪了這種觀點:
孩子會像爸媽一樣、過著爸媽過的生活。這種想法,甚至不再被人接受:下一代必須更好、過更棒的生活、懂得更多、穿得更體面,而且如果可以,不要像爸爸靠技能謀生,要當專業人士。這種夢想,成為感動人心的全國夢想。
嬰兒潮世代出生於這個時代,在這時代結束時成年,然後到了二十世紀末,他們爬到全球各公司領導階層的位置。我二○○七年大學畢業時,「人生的中心就該是一份大企業的好工作」這種觀念,已經神聖不可侵犯到幾乎所有人都忘了,不過一百年前,多數人都還在農場做事呢。
緊接著嬰兒潮世代,彼得.提爾(Peter Thiel)在《從0到1》(Zero to One)裡,反省了這種心態,他說道:「在公司一路往上爬的職涯,對他們(嬰兒潮世代)來說管用,所以他們沒辦法想像這種職涯對下一代沒用。」
吉姆.歐沙那希(Jim O’Shaughnessy)是資產管理家兼作家,也是嬰兒潮世代,他認為這種人生觀有誤,而他的世代錯就錯在,以為對自己管用的路徑永遠都管用:
我們都犯了一個錯──我指的是我和我父母的世代。錯在認為,一九四六到八○年的時期是常態。不,那不是常態!那根本是特例!我們當時可是把一切競爭對手的生產能力都徹底消滅了。所以,那種可以一輩子都待在同間公司,還能養活一家四口的生活……這一切,其實都是歷史特例。
在那段期間,選擇不走預設之路可能會是個錯誤,因為如提爾所言:「無論你出生在一九四五、五○,或五五年,在你滿十八歲前,每年的前景都越來越好,而且還與你無關。」
幾十年過去了。大學畢業時,我以為只有走上大公司的穩定職涯,才會有美好人生。如今我才知道,我原先認定的某種工作方式的結果,其實是偶然。讓人得以成功發展的路徑,肇因於獨特的經濟與歷史條件;等我進入職場時,這些條件已不復存在。
看看我父親待了四十一年的公司就能證明。他職涯的前二十年(一九八○與九○年代),公司每年平均的營收成長超過百分之十四,接下來二十一年,則降到百分之四多一點。他年輕時就去的並不是大型的傳統公司,而是一家新興產業公司,類似二○○○年代快速成長的新創。
我到三十歲出頭才開始懷疑有些不對勁。我認識的人,很多都跟我一樣單身、租屋、離鄉到其他城市工作生活。而成家立業的那些人,被日托、健保、房租房貸壓得招架不住。我們以為可以複製、貼上爸媽過去的作為,一路長成大人,但實情複雜得多。歐沙那希說了,那些撐起有意義人生的因素,例如百工百業都成長、人口年輕、雙親家庭、豐厚退休金還有對公司的忠誠度,都是過去時代的特例。
以上這些,我在職涯之初完全不懂。我忙著被一種新概念俘虜:人不僅是為了生活而工作,應該說,工作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之一。
※ 本文摘自 《無路之路》,原篇名為〈3 工作、工作、工作〉,立即前往試讀►►►
《無路之路》電子書 - 寫給迷失在「正確」路上的一代人如果你覺得「成功有路可循」,他的故事會讓你改觀與CEO們並肩工作的人生勝利組,對生活與工作的新解答── 商業類罕見傳奇,創下自費出...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