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賴清德就職週年】過去一年解放軍在台海4變化,賴政府國防改革做了什麼?
總統賴清德去年520就職,中共在3天後對台發動軍事演習,恫嚇意味濃厚,也預示台海在接下來的一年,將瀰漫「兵凶戰危」的氛圍。
《華爾街日報》今年3月發布專文,稱中國武裝部隊已經做好包圍台灣的最充分準備,要切斷台灣與外界的聯繫,試圖迫使其屈服。美國印太司令帕帕羅(Samuel Paparo)今年5月公開演說時也指出,解放軍大幅升高軍事活動強度,已經從「溫水煮青蛙」演變成「快速沸騰」,這些演習讓他「夜不能寐」。
究竟過去一年,台海的情況有了哪些變化?針對中共日益升高的威脅,賴政府又做了哪些改革,是否足以因應?
變化一:戰巡軍機擾台數量達高峰,六成進入我應變區
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長歐錫富受訪指出,去年5月以來,中共對台文攻武嚇的技巧更變本加厲,共機、共艦進入台灣應變區架次更多,顯示解放軍的力量越來越大。
根據國防部資料,去(2024)年共機侵擾我防空識別區(ADIZ),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數量高峰,共機逾越海峽中線的「架次」和「天數」,都創下歷史新高。這不僅違反兩岸之間長期的默契,也對台灣空軍構成重大的軍事威脅,因為共機距離越近,台灣空軍反應與攔截的時間就越短。
2023年,台海周遭出現4606架次共機,進入我國軍應變區還不到四成(1715架次,37.2%),但2024年,國軍在台海周遭偵獲共機5100架次,其中進入應變區的佔比高達六成(3059架次)。
變化二:台海周遭軍艦部署艘次增加一倍
海上方面也不平靜。中共在2022年美國時任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之後,常態性在台海周遭部署軍艦,當時一天約有4艘次。但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指出,2024年年初台灣總統大選過後,共艦部署台海的數量,已經增加到每天7-8艘次。
揭仲說明,共軍在台海部署軍艦,為的是在接到指令後能立即前往戰術位置,對台進行聯合封鎖。中共的航艦戰鬥群,去年也六次穿越第一島鏈到西太平洋,其中有四次都是在沖繩以南的戰術位置做演習,這個位置距離台灣約500公里,是戰時對台灣東部海空軍發動打擊的戰術位置。
變化三:中共海警船編隊侵擾金門水域成為常態
共艦以外,去年開始,中共藉2月金門近海快艇翻覆事件,派遣海警船於金門禁限制水域進行所謂的「執法巡查」,即便風波落幕後仍未停止侵擾,時常以4船一組的編隊方式,襲擾金馬海域。
國防部在今年發佈的《四年期國防總檢討》中示警,近年中共大量建造海軍與海警艦艇,可相互搭配運用,對台灣重要港口及交通線建立隔離或封鎖區域,阻撓重要戰略物資運輸與商業活動,也可能快速實施封鎖行動,或轉為「正規攻台行動」。
不只有海警船,中共近年也藉海監船、海巡船、漁政船及救助船等公務船對我執行灰色地帶行動。如今年3月,中國科研船「延平2號」於金門東碇島海域進行水下探測作業,不排除假借科研之名,以熟悉戰場環境,以供未來作戰部署參考。
變化四:聯合戰備警巡已常態化、多沒有特殊政治理由
過去中共會藉特別政治事件對台發動軍演或執行海、空軍機艦的「聯合戰備警巡」,除了表達抗議之外,警告意味濃厚,如前總統蔡英文任內,美國時任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美國通過《國防授權法》軍援台灣百億美元、蔡在美國與時任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公開會面等。不過過去一年,這些軍事行動的時機有了變化。
從去年開始,台海周遭開始出現軍演以外的常態性「聯合戰備警巡」,平均一個月有3-4次。
國防大學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教授馬振坤、安全台灣學會(STA)研究員K. Tristan Tang
今年1月於美國國防智庫「詹姆斯敦基金會」(The Jamestown Foundation)共同撰文,指出中國軍機大幅增加侵台次數,並非僅是為了回應賴總統的言行。
兩位學者分析,共機入侵台灣防空識別區有多重目的,政治上是向賴政府施壓;心理上試圖在台灣社會中灌輸恐懼;軍事上,則為了增強解放軍的作戰能力。
不過兩位學者也指出,雖然中國軍機入侵台灣領空的次數激增,但解放軍東部戰區空軍的指揮調度、後勤保障和裝備維護能力,可能已經達到其最高的和平時期戰備水準。除非建造新的空軍基地或增強後勤支援能力,否則東部戰區空軍在未來一年,可能不會大幅增加進入台灣領空的飛行架次。
學者歐錫富也觀察到,聯合戰備警巡前、後幾天,共機出現在台海周邊的架次會變少。
「聯合戰備警巡有一個週期,週期時間長短沒那麼固定,有時會配合解放軍的訓練,有時也配合政治事件的發展,讓外界去解讀,「我們說這是三戰(心理戰、輿論戰、法律戰)、認知作戰、或者灰色地帶作戰」,歐錫富認為,台灣社會不應用政治事件來過度解釋解放軍行動,如此好像自己跳入中國設下的框架,「就是配合中國演戲」。
賴總統上任以來,有哪些因應作為?
賴總統上任以來最受各界矚目的,是承諾新的一年將優先編列特別預算,讓國防預算達到GDP 3%以上,以展現台灣自我捍衛的決心。
今年我國整體國防預算為6470億元,占GDP約2.45%,學者依此推估指出,要達到此標準,2026年與2027年的「總體國防支出」將分別為新台幣8093億元、8255億元,明年國防支出至少增加1600億以上。
我國國防預算近年大幅增長,不過從蔡總統任內開始,主要都是以特別預算的方式增加。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受訪指出,台灣國防預算以特別預算的形式增加,是因為台灣向來有「重文輕武」的政治文化,政府支出最高的是社福、第二是教育、第三是經濟發展,第四才是國防。
蘇紫雲直言,這樣的權重在當前的局勢來看,「有點像是在沙灘上的城堡」,台灣社福預算超過GDP的3.5%,但國家「沒有生存如何落實福利?」這是其他國家比較不理解的邏輯、認為台灣不重視自我防衛。
蘇紫雲指出,以特別預算的方式增加國防預算,可能會出現的隱憂,「就是不穩定」,特別預算必須要提出新法案,方能進行審查,比如過去為向美國採購66架F-16V戰機,通過的「新式戰機採購特別預算案」,及採購岸置反艦飛彈系統及量產海軍高效能艦艇,通過的「海空戰力提升計畫採購特別預算案」,蘇紫雲認為,不像是年度預算是一個固定的額度,特別預算會讓政策的穩定性受到影響。
蘇紫雲表示,真正的結構問題是我國總預算佔GDP比例偏低,其他民主國家政府支出占GDP大概30%,我國卻只有16%左右,國防預算增加當然有比較多的挑戰,未來要思考修訂預算法的問題。
不過台灣民眾對於提升預算的立場,根據中研院今年所做「美國肖像」民調,雖有超過七成(71.4%)的受訪者同意我國政府提高國防預算,但被問及是否同意透過加稅的方式提高國防預算,結果有近六成(57.6%)的受訪者不同意、僅有37.3%的受訪者同意。另外,超過五成(57.8%)的受訪者不認同「提高國防預算,會讓中國不敢武力攻台」。
不只是增加軍費就夠,學者:國軍仍需要強化無人機作戰能力
美國印太司令帕帕羅今年2月警告,中國對台海的軍事行動已經不僅是「演習」(exercise),更像是「彩排」(rehersal)。我國國防部也多次強調,要警戒解放軍「由演轉戰」。
揭仲指出,為因應解放軍行動升級,過去一年國軍有許多新舉措,包括在今年3月首度實施一週的「立即戰備操演」,強化戰備部隊邊署,甚至讓部隊預先進入戰力保存位置,以便將誤判共軍攻擊發起時間所可能導致的風險降到最低。
揭仲也指出,今年的漢光演習,無論是電腦兵推,或是7月的實兵演練,時間都大幅提升,也演練開火之前中共可能的一些灰色地帶行為,揭仲認為,這些都是因應中共對台軍事活動增加採取的必然行動,方向也都是正確的。
不過揭仲也提出兩點仍不足的地方。第一,國軍仍需要強化無人機和反無人機的能力。
揭仲說明,國防部近年開始重視無人機戰力,接下來3年內,要透過中科院自行製造、採購民間商用無人機做軍事用途、包括部分美國外購,大概要增添5000架無人機,但他坦言,「這是不夠的」,俄烏戰爭一個月雙方要打下約10萬架無人機,「俄烏戰爭小的商規無人機是消耗品,國防部還是當作是有價值的裝備」,揭仲直言。
除了數量,揭仲也提醒,部隊已經開始接收無人機,但各部隊在戰時要如何運用無人機,還未頒布相關指導,相關的準則和戰術,必須盡快推出。國軍對中共無人機的反制能力有限,這個部分也亟待強化。
新武器陸續交付,國軍留不住人成挑戰
揭仲並指出,近兩、三年我國的主戰部隊,志願役官士兵大量流失,部隊的編現比(國軍現員/編制數)從原本85%降到78%多,尤其是作戰部隊編現比,有些甚至不到七成。
志願役流失的可能原因,包括義務役恢復成立新訓單位,國防部各地的後備人員又要大量增加,只好將原有的主戰部隊抽調人力過去,戰訓勤務變重、人員變少,留下來的人負擔更重,以至於期滿就不願繼續待下去。
揭仲認為,國防部今年調高志願役薪水、增加戰鬥部隊的加給金額,都是正確的,但接下來面臨各種戰訓任務增加,漢光演習時間拉長、又有立即備戰操演,未來3-5年全軍又要接收15種主要的作戰系統(比如M1A2戰車、F16V 戰機、100套陸射魚叉反艦飛彈,還有國造武器),怎麼防止志願役人員大量退出軍中,這也是挑戰。
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副主任張國城受訪指出,我國目前的國防改革,除了加緊籌獲制空、制海武器,沒有其他方法,除了已採購的F16V戰機希望美方能夠趕快交運、形成戰力,另外也希望我國像日本、韓國、新加坡一樣,對美採購F35戰機,一方面是強化我國制空、制海的戰力,也是表現美國支援台灣的明確訊號,這兩件是嚇阻中共最有效的方式。
張國城表示,但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任以來,台美關係有很多不確定性,很難預測川普對台軍售、防衛會有哪些新決策,在實質面來講,賴政府能做的有限。
張國城指出,台灣正面臨三個層面的困境「我們要願意買,美國要願意賣,立法院要願意給錢」,目前來看這三個因素未來都是賴政府需要克服的。單獨歸咎在野政黨不通過預算,不能能夠解決所有問題。
更多關於「賴清德就職一週年」的相關內容
點擊加入關鍵評論網LINE官方帳號多元觀點,從這開始!
核稿編輯:楊士範
顯示全部
留言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