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量能不足?光電業者累計挨罰9百萬 3萬光電板仍留在原地
南部地區受丹娜絲颱風重創,太陽光電設施嚴重毀損,大量廢棄光電板堆置在嘉義縣義竹鄉新庄滯洪池周邊,長達數十公尺的道路一度宛如「廢板堆場」,清運進度遲緩引發民怨。
雖然環境部先前已對營運廠商元昱公司累計開罰900萬元,但期限一再展延,迄今仍未全面清除。嘉義地檢署日前率隊前往實勘,要求環保單位確實掌握清運數量與流向,並強調本案尚未進入司法處理階段,呼籲業者依規定盡速清理。
環境部長彭啓明對此也指出,若廠商持續拖延,政府將啟動代清除,並向業者求償相關費用。
業者累計挨罰9百萬,清運進度落後恐與處理量能有限相關
據環境部統計,此次颱風共造成33處光電案場受創,約13萬5千片太陽能板報廢。截止到20號,其中近4萬片已送交處理機構完成去化,約6萬片收集暫置於合法場地,但仍有約3萬5千片滯留在嘉義新庄滯洪池堤岸周邊。
當地防汛道路上,成排整齊堆放的光電板與凌亂破損的殘片交錯,堆置場景引發居民不滿,也衍生環境安全疑慮。
元昱公司因清運進度落後,至今已遭環境部連續開罰,每次處罰300萬元,累計達900萬元。雖然業者承諾在9月底前完成現場復原改善,但有清運協力廠商坦言,台灣目前具備合法資格的大型光電板處理廠有限,收置量能不足,導致進度嚴重受阻。
此外,現場還有大量浮桶與浮台設施,清理過程需要分門別類,並與收置業者協調數量與運輸時程,難度不小。
不過,彭啓明22日表示,全台回收處理量能每月約2,900噸,理論上能夠消化現有廢板,問題主因來自單一業者態度消極、延宕清運,甚至因計較處理成本而遲未付款,才導致進度落後,因此累計開罰達9百萬。根據環境部統計,目前全台僅有4家核准可處理廢棄光電板的業者。
嘉義地檢署檢察長蔡宗熙昨(25)日前率綠能專組主任檢察官姜智仁到場勘查。他強調,依「先行政、後司法」原則,目前仍尊重環境部與嘉義縣環保局的行政處置權責,但要求業者必須依法依時完成主管機關指導措施,否則後續將不排除進入司法偵辦。
學界與環團批制度缺陷,籲檢討水面型光電
除了清運效率不彰,光電設施本身的抗災能力也遭受質疑。有學者指出,這次災後可見浮桶式及水面型光電系統在強颱之下幾乎難以抵擋,損毀規模龐大,後續清除又緩慢,不僅增加處理成本,也造成環境風險外部化。
學界建議,環境部與經濟部檢討相關政策,未來對於災後反覆違規或清理不力的業者,不應再核發許可,甚至應要求退出場域,並將水面型光電納入更嚴格的環評規範。
(更多新聞:山海都毀了?立委轟光電開發近8年「環評0件」 水面型光電廠至今仍被排除在外)
彰化環保聯盟則強調,許多企業在環保問題上屢犯不改,此次光電案場就是典型案例;並呼籲政府提高開發保證金,並將企業過往紀錄納入審查,避免同一業者或其子公司再以低成本進場,最後卻讓清理成本轉嫁社會。
環境部環管署也表示,若業者在限期內仍未改善,地方環保局將依規定啟動代清除程序,由政府委託合格廠商處理,相關費用將由業者支付。彭啓明直言,像元昱這樣的廠商「完全不合格,也不符合社會期待」,應提早退出市場。
隨著清運期限步步逼近,廢棄光電板問題不僅攸關地方環境,更牽動再生能源政策的公信力。外界正關注,這場風災後的廢棄物處理爭議,是否能推動更嚴謹的產業管理與制度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