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瘋/談改組人人自危 大風吹卻吹不到最該被換掉的人
早在520就該改組的內閣人事,過了726依舊文風不動,完全看不出有人為錯誤的政策負責,責任政治淪為空談。即便民調滿意度早已死亡交叉,賴政府猶仍寄望幾乎已成定局823罷免,全黨上下似乎全都在揣摩上意,麻木程度令人難以想像。(張柏仲報導)
這一陣子政壇最流行的莫過於猜測內閣更迭人選,儘管726一敗塗地已經對賴清德政權產生「親痛仇快」的效應,但以偏執掛帥的賴清德,顯然寧可抓林右昌當替死鬼、也不願請辭黨主席為重大失策負責,多份民調支持度更因而呈現雪崩式滑落。
始作俑者不但無意扛責、還下令眾人823持續加碼,現在罷團還剩多少底氣能衝刺到底?綠營黨公職還有多少人繼續陪著瞎攪和?只要看看基層現況立馬心知肚明。也難怪腦袋還算清楚的綠營人物,紛紛「轉檯」專注內閣改組議題。像是黨團幹事長吳思瑤就說「內閣改組希望是有感的調整;還說被媒體或立委點名「差強人意」的部會首長,相信都會納入調整考量」;就連莊瑞雄出席農業部場合即席發言時,也對內閣改組「至少3個部長走人」傳聞,玩笑說出只有出席的農業部長陳駿季會獲留任。
平心而論,卓內閣一年來的整體表現,無論是應對國會挑戰、大罷免、對美關稅談判或風災水患,幾乎可謂一無是處,甚至已然成為國家亂源。這樣的閣揆、這樣的行政團隊,卻在大罷免大失敗後黨內外一片究責聲浪中,早早就定調「賴卓體制」必須維持。有了這樣的前提,其實也變相告訴你:無需再期待有什麼樣符合民意的變革可能出現。
即便如此,內閣還是有局部改組的必要,只不過那些經常被點名的問題人物,就變成綠營自家人也看不順眼、欲除之而後快的「圈外人」。
例如高掛換人排行榜首席的經濟部長郭智輝,現在就連龔明鑫或曾文生可能作為接替人選也都成為新聞,「斷其後路」意圖頗為明顯。事實上,郭智輝屢屢失言固然讓自己成為箭靶,但不論他對台美關稅談判總是推測錯誤、或陪同閣揆南下勘災卻總在後方外層,這些都只能證明他被排擠在核心決策之外,讓原本理應居主導關鍵的郭智輝,根本難有置喙餘地;也不敢「造次」擠到勘災鏡頭第一排。
又像早在520前夕就開始盛傳衛福部長邱泰源、國發會主委劉鏡清、數發部長黃彥男乃至於國科會主委吳誠文都被點到名;教育部長鄭英耀則受累於政次葉丙成外洩性平個資事件,也被列入「留校察看」,但這些人當真都是拖累讓整體內閣形象萬劫不復的罪魁禍首?如果郭智輝說「把敦親睦鄰費拿掉,看他還要不要支持」可以成為他被換掉的理由,那內政部長劉世芳說「中華民國政府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不是更該被撤職定罪?再看看法務部猶如政治追殺的片面執法、陸委會在兩岸身分與居留認定上的爭議作為,難道都不是讓賴政府支持度墜谷的真正原因?但他們怎麼全都沒事?
面對總統賴清德大罷免後的民調已經跌到就任後新低,卻還有死忠綠營嫌28%還不夠低,反嗆前總統馬英九任內的9.2%才是樓地板紀錄,其實那已經是馬英九陷入「馬王政爭」的第二任期,不像賴清德還處於第一任期才剛當滿一年總統不久,但如果還要繼續這麼執迷不悟,9趴紀錄相信也不是不可能再被打破。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