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拒絕外部調停到尋求國際聲援 泰柬邊境地雷凸顯曼谷外交「挑食」
泰國與柬埔寨7月曾因邊境爭議,爆發短暫武裝衝突,雖在美國總統川普介入下,雙方偃兵息鼓,但敵意未消,難以確保長期和平,且在衝突後迄今,泰方持續有士兵遭到邊境地雷所傷,使曼谷方面態度從原本拒絕外部調停,轉變為藉此事爭取國際聲援,外界咸認這是泰國政府在外交上「挑食」傾向的展現。
邊界硝煙漸散 爭議卻可能再度一觸即發
日經亞洲(Nikkei Asia)指出,雖然泰、柬在偏遠邊界地帶交火的硝煙已逐漸散去,但位於泰國東部四色菊府(Sisaket)、與柬埔寨交界處的普馬奎山(Phu Makhuea),卻正因為泰國指控柬國軍方埋設地雷的問題,正逐漸成為可能爆發新一波爭端的原點。
報導表示,普馬奎山鄰近泰柬雙方邊界衝突的核心「普里維希神廟」(Preah Vihear temple),且泰國方面排雷單位,宣稱在該區域發現柬埔寨軍方新埋設的地雷裝置之後,曼谷就開始爭取國際奧援,似有意將問題「國際化」,由於這樣的立場與7月衝突期間,泰方拒絕國際介入斡旋的態度大相逕庭,因此引發外部勢力與觀察人士的關注,有部分人士認為,此事正凸顯出曼谷在對外議題上「挑食」(cherry-picking)的傾向。
報導指出,泰方在普馬奎山一帶所發現的地雷,除了前蘇聯時期、約在1980年代製造,於柬埔寨內戰期間被大量使用的PMN-2系列之外,也在當地一個被棄置的麻袋中,發現了可能是從軍火庫中被取出,尚未進行部署的地雷裝置,東南亞地雷監督組織研究員莫瑟-普旺蘇萬(Yeshua Moser-Puangsuwan)就表示,這些地雷在國際普遍禁用之後,基本上不應該存在。
泰國對爭議議題態度並不一致
對於曼谷方面態度的大幅轉變,駐泰國的外交人員以及人權團體都認為,這是泰國在發現對其有利的跡證之後,試圖藉此獲取更大利益的操作;1名消息人士指出,泰國「對於議題的國際化基本上有種出於本能的厭惡傾向」,然而「當曼谷發現能藉由議題的發揮受益,且能按照其所希望的方式形塑議題時,就會在可操作的範圍內大展身手」。
其他人道援助組織與人士更是指出,泰國一向有「選擇性外交」的傾向,在過往限制國際紅十字會於泰國南部進行援助,以及此次與柬埔寨之間的衝突中,似乎都展露無遺。
對此,泰國政府消息人士表示遵循1997年簽署的聯合國「禁止地雷公約」(Mine Ban Treaty),並不是所謂選擇性外交,或是只遵循對曼谷有利的規則,而是「遵守國際法所規定的權利與義務」,柬埔寨方面則全盤否認泰國方面的指控,強調該國是禁止地雷公約的締約國,因此會堅守規範,「永遠不會」進行埋設地雷的作業。
在7月24日至28日爆發的泰柬衝突之中,雙方估計約有40人喪生,且造成邊界地帶近30萬人流離失所,在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介入,並且以關稅施壓之後,雙方同意由馬來西亞居中斡旋並且停火,但迄今仍然持續傳出有泰軍士兵在邊界地帶,因觸及地雷裝置遭到炸傷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