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英結案陳詞落幕等宣判 紐時:川普想救人恐被習近平打臉立威
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被控違反港版國安法的「串謀勾結外國勢力」等罪,案件於28日完成結案陳詞程序,法院宣布擇期宣判。然而,在美國總統川普表態會「拯救」黎智英後,分析人士認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反而有可能選擇極端路線,把黎智英案變成白宮的燙手山芋,最後讓川普難堪,以此展現挑戰中國權威所要付出的代價。
紐約時報報導,77歲的黎智英自2020年12月31日起被關在獄中至今,本周出庭時看起來消瘦且疲憊。此案於18日起在西九龍裁判法院進行結案陳詞,中國香港高等法院28日正式宣告黎智英的「串謀勾結外國勢力」等罪的結案陳詞程序完成,法官宣佈擇期宣判,並表示雙方會在「適當時機」收到判決結果。據港媒先前報導,日期可能落在10月份。一旦被判有罪,最高可被處以終身監禁。黎智英在進入與離開法庭時,微笑並向家人及其他支持者揮手致意。
黎智英能否獲釋取決於政治利益
港檢形容他是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的「主謀」(mastermind)。北京也多次明言認定他有罪,再加上香港國安案件幾近100%的定罪率,這起案件的關鍵問題,已經不再於香港法院是否會判黎智英有罪,而是在於中國是否會在外國政府的壓力下,決定繼續關押黎智英比較有利,還是釋放他比較有利。也就是說,黎智英是否能獲釋,主要取決於政治決定,而非法律判斷。因此,黎智英的家人與具影響力的支持者已把希望寄託在外交談判,以爭取黎智英的獲釋。
(延伸閱讀:黎智英被關逾4年明天結案陳詞 黎崇恩疾呼:父親時日所剩無幾)
(延伸閱讀:一文看黎智英命運 川普曾放話「百分百」救人!或成美中貿易博弈籌碼)
黎智英的兒子黎崇恩(Sebastien Lai)自2022年開始展開遊說行動,向各國領袖呼籲釋放父親。當時黎智英因另一項指控被判刑逾5年,一些律師認為這個刑期異常嚴厲,也讓黎崇恩對香港司法的獨立性產生懷疑。「那時我才意識到,我父親永遠不可能得到一場公平的審判,」黎崇恩近日在電話訪問中表示,「我認為,讓他獲釋的唯一途徑就是透過國際倡議。」
美國總統川普本月稍早表示,他會盡一切努力「拯救」(save)黎智英,但也坦言,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肯定不會太高興」。華府無黨派智庫「保衛民主基金會」(FDD)中國問題資深研究員辛格頓(Craig Singleton)表示,若北京從戰略角度思考,應該要選擇釋放黎智英,把這當作一個「低成本的善意舉動」,讓北京與華府的關係更穩定。
習近平或藉黎智英案讓川普難堪
不過,習近平至今並未展現妥協意願。辛格頓預測,在川普公開表示願意幫助黎智英後,習近平將會走「極端路線」,把一個本可解決的案件,變成白宮的政治累贅(liability),最後讓川普陷入難堪。而北京的目的是想藉由黎智英案,展現挑戰中國權威所要付出的代價。
奉行交易型外交、美國優先的川普也試圖降低外界對他的期待,表示自己只是承諾會跟中方提到黎智英案,而且他也已經這麼做了。辛格頓說,「遺憾的是,人權已不再是雙邊議程的核心,取而代之的是出口管制和產業競爭。」並補充,「黎智英案在道德上具有啟示性,但在如今圍繞戰略科技和關稅所組織的雙邊關係中,其政治分量已被邊緣化。」
有罪判決反成保外就醫契機
一些觀察人士則指出,若法院判決有罪,反而可能讓北京有一個機會,以醫療理由考慮釋放黎智英。畢竟在超過3年的羈押期間,黎智英的健康每況愈下,不僅身形明顯消瘦,也患有糖尿病,審判期間一度被迫暫停。最近一次是在8月15日,當時律師稱黎智英曾出現心悸,需要配戴心律監測器。
(延伸閱讀:黎智英今出庭申請因心悸不出席聆訊 法官裁決下周一再審)
(延伸閱讀:【專訪】《黎智英傳》作者祁福德憂中共可能殺了黎 籲台灣「絕對要撐住」)
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亞洲法律中心執行主任、美中關係研究學者凱洛格(Thomas E. Kellogg)表示,「一旦香港政府和北京手中握有有罪判決,他們可能會有更大的迴旋餘地,允許黎智英保外就醫離開香港,」並補充,「最終,任何人道假釋的決定都必須來自北京,而且很可能直接由習近平拍板。」
中國政府過去偶爾也會在外交壓力下對人權問題作出回應。2018年,在德國外交官遊說和時任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親自介入後,中國允許已故民主運動人士兼作家劉曉波的遺孀劉霞以醫療理由赴德國柏林。劉霞多年來被軟禁,儘管她從未被指控犯罪。
黎智英的兒子黎崇恩表示,他最害怕的是父親在獄中離世。他說,川普近日的談話「讓我們仍抱有希望,相信有一天父親能重獲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