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推雙向施壓,中國走雙面路線—美烏會談後的戰略角力
自八月起,美國試圖控制俄烏戰爭的終局走向,在雙邊調停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首先在8月15日,川普在阿拉斯加與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會談,緊接著美東時間18日,在白宮會晤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及歐洲聯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英、法、德、義、芬蘭等歐洲組織與國家領袖,並計畫在兩周內安排俄烏高峰會,以及隨後舉行美俄烏三方會議。
美國對俄烏兩國的雙向施壓
在美國與歐盟接連表態欲管控俄烏戰局後,華府於 8 月 26 日再次釋出強硬信號,川普明言,若俄羅斯總統蒲亭拒絕接受停火,美國將準備祭出新一輪經濟制裁,川普強調,美方目標是推動戰爭結束,而非捲入世界大戰;同時,川普也暗示,美國不僅會對俄羅斯施壓,未來亦可能對烏克蘭採取經濟手段,以確保華府在俄烏權力平衡中保持主導地位,川普甚至放話,不排除針對俄、烏兩國同步實施「高代價的關稅措施」,藉此迫使雙方重回談判桌;綜言之,美國除了外交斡旋手段干預俄烏戰局之外,開始著手雙向經貿與關稅手段促使俄烏兩國對話談判。
中國在俄烏兩國間的雙面討好策略
在這場大國格局的競合中,除了美俄烏歐盟等國的競合互動,更一個影響國際政局的關鍵角色「中國」,也在美俄烏戰略三角關係中展現高度靈活的戰略布局。對中國而言,此刻在大國角色上先釋出「和平推動者」的定位,中國在美烏會談後強調:「對話與談判是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唯一可行出路。」並且進一步呼籲國際社會共同支持俄烏和平協議;但是,中國在另一方面卻展現雙面策略,表面上推動和平,私下則暗助俄羅斯抵抗美國的經濟制裁,除了大肆進口俄羅斯原油與俄製汽車,也向俄羅斯出口機械設備、電子產品、家電等,中俄貿易總額在俄烏戰爭爆發後持續攀升,中俄貿易額2024年全年達到2448億美元,中國穩居俄羅斯最大貿易夥伴地位,中俄貿易占俄羅斯外貿總額的34%。
然而,國際社會對於中國的質疑不僅是在貿易層次,更關鍵是中資企業透過貿易挾帶軍民兩用產品資助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今年1月,前任美國駐中國大使伯恩斯在北京聲稱,近400家中國公司向俄羅斯提供了軍民兩用產品,同時中方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戰爭提供了90%的微電子產品;5月份,烏克蘭情報局長指出,中國正向至少20家俄羅斯軍工廠提供火藥、特種化學品與機械設備,以及俄製無人機的重要零組件有多達8成來自中國。
對此,中國由始自終維持一貫態度,堅決否認各國指控,強調中方從未向衝突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性武器」,同時嚴格管控軍民兩用物項,並稱「烏方對此是十分清楚的」,中方堅決反對無端指責和政治操弄。
綜言之,美中兩國在處理俄烏衝突上呈現新的戰略思維,美國以制衡政策與雙邊干預的策略主導俄烏局勢走向,中國則以國家利益最大化角度推行雙面路線,一面鼓吹俄烏兩國和平談判,強化「和平調解者」話語,維持中立形象,另一方面在中俄關係上仍維持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不僅在經濟與能源層面合作,也低調處理敏感軍民物資。
作者》林展暉 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