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院長、70歲主任都值班 兒科缺年輕人 未來越來越多小孩救不了
少子化時代下,台灣兒科醫師面臨嚴重短缺危機,招收率從2020年的98.46%急劇下滑至2024年的57.7%,全台僅招收到75位住院醫師,遠低於130位的容額。為解決人力不足問題,許多醫院包括長庚、台大及新光醫院,已出現主治醫師甚至70歲以上的主任級醫師加入夜間值班行列的情況。兒科醫療人才短缺不僅影響一般兒科,在兒童急診、加護及血液腫瘤科等重症領域更為嚴峻,專家們呼籲政府重新檢視兒科醫療資源分配,並改善年輕醫師的工作條件。
新光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王怡文是第三年住院醫生,她選擇兒科是因為真心喜愛這個專科。王怡文表示,她喜歡兒科的氣氛和內容,特別是大部分兒科病人都能健康痊癒出院,讓她感覺這是一個充滿希望的科別。
然而,兒科醫師已成為醫院中的「保育類動物」。根據兒科醫學會提供的最新數據,兒科住院醫師招收率逐年下降,從2020年的98.46%降至2021年的78.79%,2022年和2023年持續下滑,到了2024年更是慘跌至57.7%,全台130位的部定容額僅招收到75人。
面對嚴峻的人力短缺,許多醫院已採取應急措施。新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蔡立儀指出,兒科是一個非常緊密的團隊,為了不讓年輕主治醫師承受過重的值班負擔,即使70歲以上的主任級醫師每月仍會有2至3個晚上留在醫院協助過夜值班。蔡立儀表示,雖然醫院一直努力吸收35歲以下的新進主治醫師加入兒科團隊,但目前60歲以上的資深主治醫師已占了將近一半的比例。
蔡立儀在兒科已有20年資歷,她認為雖然兒童的給付標準有所提高,但在健保框架下,兒科因為主要處理急症而非慢性病患,門診量不可能非常多。她期待主管機關能重新思考兒童健康的整體規劃,評估需要保留多少兒科醫師來守護後線急重症兒童。
兒童重症醫療的困境尤為嚴重,包括兒童急診、兒童加護和兒童血液腫瘤科。雖然衛福部第2期兒童醫療照護計畫預計投入約135億元強化兒童醫療,但用於重症、難症的預算僅有18億元,占整體比率13.7%,使得增設骨髓移植病房等設施難以實現。
林口長庚兒童血液腫瘤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陳世翔解釋,造血幹細胞移植可以治療多種血液方面的癌症,包括白血病或淋巴瘤,透過清空有問題的血液系統,換入健康人的血液系統來治療疾病。陳世翔表示,治療好一個小朋友的滿足感是難以言喻的,看著這些孩子如同自己的親人一樣健康成長,是他希望年輕醫師能體會的心情。他同時坦言,在現今的醫療制度下,確實需要在工時和薪資等方面提供更多保障,才能吸引和留住喜歡兒科的年輕醫生。
在少子化的時代,每個孩子都彌足珍貴,國家投注兒科資源不應僅以服務量決定。醫療的傳承至關重要,若資深醫師退休後出現傳承斷層,將嚴重影響下一代的醫療照護品質。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