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L圖表】高鐵運量創新高,哪幾站人潮最多最擁擠?
近年每逢節慶或連續假期返鄉,高鐵座位總是一位難求。許多人在車票開賣前就緊守在電腦前,只為搶到返鄉的對號座位車票。
沒搶到的人只能購買自由座並提前到高鐵車站卡位,將車站月台擠得水洩不通,更因此頻繁爆發旅客搶位亂象。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高鐵運輸需求大增?從數據上來看,高鐵搭乘人次確實越來越多。
自2007年高鐵通車後,除了2020-2022疫情期間之外,每年旅客人次數量都不斷攀升。2024年運量更首度突破7800萬人次,創下歷史新高,平均每個月載運約650萬人次。
若與其他常見的長途運輸載具相比,高鐵的旅運人次的成長也大幅領先台鐵與客運。觀察2007年高鐵通車以後高鐵、台鐵與公路客運旅運人次比較,可以發現高鐵漲幅達4倍,僅有2020年至2022年受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影響下滑。
台鐵整體漲幅約4成,公路客運則是受到嚴重衝擊,2024年最新數據相較2007年,整體搭乘人次下滑約6成6。
除此之外,若從各個運具平均搭乘距離來看,也可以發現過去高鐵旅客平均搭乘距離超過200公里,但2010年以後就逐漸下滑,2024年平均搭乘距離約170公里,逐漸往台鐵及國道客運靠攏。
高鐵平日市佔高於假日,扮演通勤重要角色
而交通部2022年也發佈城際運輸觀察報告,發現民眾使用的交通載具中,台鐵、國道客運在100公里以下的市佔較高。但若是移動距離在100-200公里,高鐵已取得約16%的市占率,勝過台鐵與國道客運。而在長距離移動中,更超越小客車,取得約4成的市占率。
而在假日的部分,高鐵在中、短移動距離的市佔明顯低於平日的佔比,凸顯高鐵在週間通勤扮演的重要角色。
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教授鄭永祥接受《TVBS新聞》訪問時也表示,高鐵在通車以後積極規劃各種行銷策略,推出包含早鳥票、大學生專案或自由座等,帶動整體搭乘人次。而有越來越多人使用高鐵通勤,可能源自於都會區房價高昂,高鐵迅速而有效的運輸,也是高鐵使用人次攀升的原因。
從數據觀察高鐵各個站點開始營運後的進出站人次成長情形,可以發現成長人次幅度較高的站點皆是位在都會區附近的站點,其中成長率最高的苗栗及雲林,其次是彰化、桃園與新竹。
不過通車後成長率高並不代表利用率高。若從2024年進出站人次總數來看,可以發現桃園、新竹才是非直達車站點人潮最多的高鐵車站。前者與機場捷運系統共構,扮演重要交通樞紐位置,後者則是緊鄰新竹科學園區、對通勤到竹科工作的上班族十分便利。
而2024進出站人數墊底的苗栗縣與彰化縣,整年進出人次不滿500萬人。以人次數最低的彰化縣為例,平均每個月進出站人次僅有約22萬人。《台視》採訪當地民眾表示,彰化高鐵站設置位置太偏僻,許多人會選擇直接到台中站搭乘。學者也指出可能與車班密集度有關,因為彰化站每小時只有一班車,旅客數量很難成長。
高鐵票價18年未漲 學者呼籲以價制量
為解決人潮眾多影響搭乘品質,台灣高鐵公司自2022年已多次宣布常態性增班,官網也宣布2025年3/14至3/30連續三週實施週末短期增班,總共增加57個車班。4月14日起至6月30日實施短期增班,每週增開17班次列車,以服務民眾搭乘需求。
不過仍有專家認為高鐵應以價制量。自2007年通車起,高鐵鮮少調整票價,2013年曾漲至1630元,但2015年因財改又降回1490元,至今已有18年未調整票價。
根據《中時新聞網》,消基會董事暨交通委員會召集人李克聰2024年接受媒體訪問表示高鐵可以考慮以價制量,或是調整「優惠票」移至承載率較低的班次,將乘客吸引至離峰時段,分散人流,比較能維持服務品質。
高鐵2023年曾宣布向日本日立東芝聯盟增購12組新世代列車,近日則發布新聞稿指出與東芝聯盟簽訂增補契約。新型列車除了增加防震穩定性,並納入更多友善設計,輪椅席數量也會增加到6席,期望提升無障礙旅客的搭乘體驗。預計2026年下半年陸續運送抵台,2027年正式投入營運。
更多大眾運輸相關內容:
點擊加入關鍵評論網LINE官方帳號多元觀點,從這開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