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裡鎮長劉育育 鼓勵罷團志工繼續參與公共事務
〔駐日特派員林翠儀/東京27日報導〕因為參與家鄉公共事務,進而走上從政之路的苗栗縣苑裡鎮長劉育育,以自身的經驗鼓勵年輕人出來參與公共事務,對於這次大罷免活動有很多人都是首次投入擔任志工,劉育育看到了「後繼有人」的曙光,她希望大家回到自己的生活領域,在不同的領域裡找到興趣、貢獻自己的所長,整個社會才會慢慢愈來愈好。
劉育育近日訪問北海道,參觀當地社區營造的案例,日本東京大學教授阿古智子與在日台灣同鄉會,邀請她26日順道到東大進行演講,分享她擔任苑裡鎮長的經驗,清華大學名譽客座教授小笠原欣幸也到場聆聽。離島出版社今年4月出版了「鎮長週記:大家好,我是苗栗苑裡鎮長劉育育」,將劉育育擔任鎮長800多天累積的週記精華,以及劉育育走上從政之路的歷程集結出書。
劉育育在2022年以政治素人打敗了資深的對手,當選苗栗苑裡鎮長。在藍到出汁的「苗栗國」,人口約4萬3千多人的苑裡鎮也是長期為地方派系把持,劉育育沒有政黨、家族或派系任何奧援,卻高票擊敗老鎮長,被稱為是「小鎮民主奇蹟」。
大學就讀心理系的劉育育很早就接觸社運,後來投入NGO組織專注於社區營造,由於雙親都已過世,她與家鄉苑裡的連結變淡,但2010年代風電廠商在苑裡增加陸域風機的設置引發居民反對,此事也讓劉育育從關注,進而投入抗爭,最後成為有名的「苑裡反瘋車」行動。
劉育育從投入家鄉的公共事務,到決定返鄉蹲點根深,以35歲之姿選上鎮長,其中並沒有奇蹟,熱血與對家鄉的愛只夠支撐她個人的心理需求,但要獲得鄉親的支持就需要有方法。
劉育育擔任鎮長近3年來,每週向鄉親發布鎮長週記,包括政策形成、決策的推進,以及可能達成的改變等,完全公開透明。她也開放鎮民加入決策,而且從小做起,例如讓兒童參與兒童節禮物的企畫、提案和票選,規格比照總統大選,苑裡的兒童節物,不再只是一個印有鎮長姓名的馬克杯。她提出「公私協力」的概念,招攬苑裡青年擔任輔導員,讓大朋友帶著小朋友一起學習和體驗公共事務參與的步驟流程,在他們的心中埋下公民意識的種子。
劉育育26日在東大發表演講,由於這天剛好是台灣舉行罷免投票。這次大罷免活動,罷團志工出現了許多從未參與公共事務或政治運動的素人,劉育育看到了「後繼有人」的希望。
她在會後受訪時表示,很希望年輕人出來參與公共事務,不管參政擔任公職人員,或是參加NPO或NGO在地方深根蹲點,這些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單靠政府做事情,民間很有動能沒有辦法激發起來,這是很可惜的,所以她提倡「公私協力」,就是公部門和私部門的並存、並肩作戰,還有合作,是很重要的。
所以不論是罷團很多的志工朋友,透過這次參與的議題,或是平時就在社區擔任公共事務的理事長或總幹事,她都很鼓勵年輕人可以站出來,投入公職或公共事務的工作。
她還進一步舉例說,苑裡鎮鎮民代表有固定的薪水,一個月有6萬多,如果開會還會有出席費、交通費,6萬多是一個相當的月薪,做民意代表公僕還能兼職,可以回到家鄉創業,開咖啡廳、開書店或是早餐店、小吃店,同時還能選民意代表,可以做好監督行政權,有薪水又能幫家鄉,創業做喜歡的事業,其實是相輔相成的。
她表示,希望更多年輕人投入政治領域讓我們的環境更好,有新的氣象,不用怕傳統政治的力量,我們還要做世代傳承,合作、 磨合,讓一個地方有新的可能。
不過她也強調,不是要所有人都去參政,而是鼓勵他們回到自己的生活領域,思考自己生活的角色,在不同的領域裡找到興趣,進而貢獻自己的所長,整個社會才會慢慢愈來愈好。
顯示全部
留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