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首顆「反物質量子位元」誕生 CERN實驗刷新基礎物理新頁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BASE團隊近日於《Nature》期刊發表突破性成果:首次成功讓一顆反質子(即質子的反物質)在電磁阱中維持兩種自旋態之間的量子疊加狀態近一分鐘,實現了人類史上第一個「反物質量子位元」(antimatter qubit)。這項里程碑意義的實驗,不僅為精密比較物質與反物質的性質提供了新工具,也為基礎物理學及未來的量子科技打開全新大門。
反質子與質子質量相同、但帶相反電荷,其自旋行為類似微型磁鐵,可以「指向」上下兩種量子態。透過「相干量子轉換光譜法」觀察磁矩翻轉,是當代量子感測與資訊處理的關鍵技術之一,同時也能檢驗宇宙基本對稱性——電荷-宇稱-時間(CPT)對稱。標準模型預言物質與反物質行為應完全一致,然而現實宇宙明顯以物質為主,因此實驗上極需高精度對照。
帶反電荷,自旋行為類似微磁鐵
過去相干量子轉換多在大群粒子或離子中觀察到,單一粒子(特別是核磁矩如反質子)一直無法維持量子相干太久,容易被外部雜訊「去相干」干擾。BASE團隊此次利用升級的電磁Penning阱技術,極大幅度減少磁場波動與偵測干擾,終於在單一反質子上實現50秒的自旋相干時間,成功以「量子鞦韆」般精準控制其態變化,且在未觀測時可同時處於多重狀態。
這項新方法使反質子的磁矩測量精度預期將提升10到100倍,更進一步推動對標準模型、CPT對稱性甚至新物理的探索。雖然反物質量子位元目前尚難應用於實用量子電腦,但對於未來基礎科學、反物質物理與宇宙起源問題的研究意義深遠。團隊也計劃利用全新運輸與超靜磁場裝置(BASE-STEP),進一步延長量子相干時間,將反物質研究帶入全新紀元。
更多科學與科技新聞都可以直接上 明日科學網
首圖來源:CERNCC BY 4.0)
圖片來源:Nick Strausfeld (CC BY 4.0)
參考論文:
1、Coherent spectroscopy with a single antiproton spinNature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