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台灣「黴菌毒素」無所不在 醫曝5大症狀!鼻過敏竟在其中

中天電視台

更新於 3小時前 • 發布於 17小時前

黴菌毒素的危害遠比人們想像的更嚴重,不僅與環境潮濕、壁癌有關,更可能與多種癌症息息相關。根據國際權威期刊《Cell》研究發現,在35種不同癌症患者體內都檢測到黴菌的DNA,顯示黴菌毒素對人體健康的威脅不容小覷。專家指出,台灣潮濕多雨的氣候環境更是黴菌生長的溫床。

醫師分享自身經驗,表示自己以前常打噴嚏,身體也經常痠痛,莫名疲倦,一開始以為是過敏,後來才發現可能是體內黴菌毒素所致。(示意圖/Pixabay)

初日診所副院長鄧雯心分享,研究發現黴菌常藏於細胞中,而超全能診所王偉全醫師則表示,黴菌毒素最可怕之處在於其無色無味的特性。「不是只有看到發霉才有可能進入人體,有些食物或環境表面看起來正常,但黴菌毒素卻已經存在。」王偉全解釋。

黴菌與黴菌孢子是具有生命的微生物,普遍存在於空氣中,而黴菌毒素則是黴菌在感到壓力時所產生的代謝產物。王偉全指出,這種無色無味的脂溶性毒素不僅難以察覺,也難以排出,會在脂肪組織中不斷累積,甚至會攻擊粒線體,造成慢性疲勞、發炎等問題。

在台灣溫暖潮濕的氣候環境中,黴菌毒素幾乎無所不在。王偉全醫師說明,除了發霉的食物外,生活環境中的黴菌來源更是防不勝防,特別是在水損環境中生活的民眾,體內黴菌毒素含量會特別高。居家環境中的漏水、壁癌、潮濕的牆壁、地毯、冷氣空調系統、洗衣機、浴室、廚房,甚至是室內盆栽的土壤、木質家具,都可能是黴菌的藏身之處。

在食物方面,除了明顯發霉的食品外,穀物、花生(及花生醬)、咖啡豆、莓果類等,在收成或儲存不當時,也容易產生黴菌毒素。這些無形的毒素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人體,造成健康危害。

王偉全醫師分享自身經驗,表示自己以前常打噴嚏,身體也經常痠痛,莫名疲倦,一開始以為是過敏,後來才發現可能是體內黴菌毒素所致。他特別整理出黴菌毒素引發的五大常見症狀:鼻炎(長期過敏性鼻炎或鼻竇炎,不斷打噴嚏、流鼻水)、疲勞(粒線體受損,怎麼睡都很累)、失智或腦霧(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疼痛(全身慢性發炎,引發頭痛、關節痛、肌肉痠痛)以及震顫(神經傳導受阻,可能出現手抖、不自主顫動,甚至是一種從脊髓傳出的「內在震顫感」)。

在食物方面,除了明顯發霉的食品外,穀物、花生(及花生醬)、咖啡豆、莓果類等,在收成或儲存不當時,也容易產生黴菌毒素。(示意圖/Pixabay)

王偉全醫師進一步指出,臨床上有兩種黴菌毒素在台灣民眾體內被檢測出的比例特別高。第一種是膠黴毒素,由念珠菌或其他黴菌製造而成,化學結構含雙硫鍵,治療難度高。「一旦身體有膠黴毒素,吃蒜頭、洋蔥、十字花科蔬菜等硫化物,身體會出現奇怪反應,毒素也能會更活化。」王偉全說明。

另一種常見的黴菌毒素是黴酚酸,這是所有黴菌毒素中唯一的水溶性毒素。理論上只要離開黴菌環境,身體就有辦法自然代謝,若檢測出含量高,代表目前接觸的環境一定有黴菌存在。

針對如何排除體內黴菌毒素,王偉全醫師提供兩大方向建議。首先是改善環境,包括找出源頭(檢查家中是否有漏水、壁癌等問題,並徹底解決)、維持乾燥(使用除濕機,將濕度控制在50%以下,抑制黴菌生長)、空氣清淨(使用空氣清淨機過濾空氣中的黴菌孢子)以及定期清潔(定期清洗冷氣、洗衣機,並丟棄堆積的紙箱、檢查盆栽土壤)。

其次是體內排毒,包括戒糖(糖對所有黴菌都有滋養作用,戒糖能有效抑制其生長)、補充好油(橄欖油、黑種草油、魚油等)、攝取膳食纖維(幫助腸道排出毒素)以及補充益生菌(特定的益生菌如乳酸桿菌、布拉迪菌、土壤益生菌,有助於排除黴菌毒素)。

立刻加入中天新聞LINE官方帳號,一手掌握當權者不想讓您知道的事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 秋冬呼吸道疾病高峰期

做好防護措施 讓免疫力站穩腳步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新北驚現首例本土登革熱!汐止6旬婦「沒出國都在家」 感染源不明

CTWANT
02

41歲女星0期乳癌「全切」 僅1%機率仍不幸復發

中天電視台
03

普發1萬「務必留意這2事」否則可能變成0元! 登記、代領、領現方式一次看懂

常春月刊
04

口長蛆家人驚呆 很多人十多年沒看過牙…看完後感覺牙齒還在

聯合新聞網
05

很多人中!「1習慣」像身體狂吃糖 害焦慮、失眠、大腦過勞

三立新聞網
06

溫體豬回來了!農業部揭「恢復供應時間」 但這1事仍全面禁止

常春月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