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乳癌發生率20年翻倍!醫籲50歲女性把握公費篩檢,沒有家族病史也要小心
HER2乳癌不再僅分為「陽性」與「陰性」,而是新增了「HER2弱陽性」分類。過去這類病友若被歸類為三陰性乳癌,治療選擇有限,如今隨著健保給付新一代ADC,患者迎來突破性的治療契機。(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50歲的阿麗(化名)罹患荷爾蒙陽性乳癌,歷經抗荷爾蒙治療與化療,仍難阻止癌細胞轉移到肺部,甚至因腫瘤壓迫導致連平躺都會喘,至一度面臨呼吸衰竭。醫療團隊經病理檢測確認屬於「HER2弱陽性」,建議使用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治療後,阿麗病情獲穩定控制,重拾日常生活、回歸家庭。醫師提醒,乳癌在台灣持續攀升,且發病年齡普遍比歐美提早約十年,符合公費篩檢資格的女性應定期接受檢查,爭取早期發現與治療。
台灣乳癌發生率20年翻倍 發病年齡比歐美早十年
阿麗的經歷,也是許多台灣乳癌病友的縮影。根據2022年癌症登記報告,乳癌已連續二十年居於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每年新增患者約一萬五千人。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一般外科暨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周旭桓指出,台灣乳癌的流行病學特徵與歐美不同,本土患者的好發年齡約落在50歲上下,較歐美60歲以上的族群,提早了約十年。
台中榮民總醫院乳房腫瘤外科主治醫師林慈恩也提醒,台灣女性乳癌的標準化發生率自1990年中期後持續上升。她呼籲,符合公費篩檢資格的女性應定期接受檢查,因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是降低死亡率的關鍵。
「符合資格的女性一定要善用公費乳癌篩檢!」林慈恩強調,乳癌若能在早期被發現,五年存活率超過九成;但若拖到晚期,治療難度與死亡率將大幅提高。她呼籲,50至69歲女性應把握公費篩檢機會,每兩年接受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Mammography),才能真正降低死亡風險。
HER2弱陽性治療曙光 ADC藥物精準攻擊癌細胞
除了家族遺傳,後天環境與生活習慣同樣會提高乳癌風險。周旭桓指出,環境荷爾蒙、晚婚晚育、不良生活習慣,皆可能是潛在因素。即便沒有家族病史,若有抽菸、酗酒、飲食偏向高糖高油,或因缺乏運動而導致肥胖,都屬於高風險族群。他強調,早期乳癌透過治療,有機會達到消滅癌細胞的目標,搭配良好生活習慣,降低復發風險;若發展為晚期乳癌,更要依照醫囑服藥來延長壽命與提升生活品質。
過去HER2乳癌僅分為「陽性」與「陰性」,HER2表現不足的患者常被歸類為三陰性乳癌,治療選擇有限。不過,近年新增「HER2弱陽性」分類,並隨著健保給付新一代ADC,患者迎來突破性的治療契機。周旭桓進一步解釋,ADC藥物結合了標靶與化療的優勢,可精準辨識癌細胞並將化療藥物釋放於腫瘤內,治療更精準,就像「裝GPS的炸彈」,可降低對正常細胞的傷害。同時具備「旁觀者效應」,能連帶消滅鄰近癌細胞,是藥物發展的一大突破。
周旭桓提醒,ADC藥物常見的可能副作用為噁心、嘔吐、白血球低下等,建議病友遵照醫囑用藥,如有任何不適應及早告知醫療團隊,以便調整治療策略。
陪伴與心理支持 助病友走過長期治療
醫療進展固然帶來希望,但乳癌病友在抗癌路上,也常面臨心理壓力與生活調適的挑戰。林慈恩指出,以荷爾蒙陽性乳癌為例,藥物治療通常需要長達5至10年,許多患者因此擔憂復發,或因長期治療的副作用而陷入焦慮。
林慈恩建議,病友適度調整生活步調,學會減壓,並勇於尋求家人及醫療團隊的支持。對於晚期患者而言,最擔心的往往是成為家人的負擔。林慈恩提醒,家人不必過度關注,以「日常般的陪伴」即可給予患者安定感。無論是規律作息、減壓生活,或來自家人的理解與陪伴,都是提升抗癌信心、邁向更好生活品質的重要力量。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曾耀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