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歐洲最新食品安全調查:「微塑膠」取代農藥成最大關注焦點

食力 foodNEXT

發布於 10月04日16:00 • 食力FoodNEXT

撰文=編輯部

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於2025年春季發佈新一輪Eurobarometer調查,針對歐洲各成員國民眾對食品安全的理解、態度與關注焦點進行評估。這份報告涵蓋27個歐盟國家,訪問數萬名受訪者,結果顯示相較於2022年的調查,整體對食品安全體制的認知度上升6個百分點,代表歐洲民眾更能理解EFSA與歐盟各級機構在保障食物安全上所扮演的角色。

民眾的信任度提升,除了反映歐盟在過去兩年持續強化風險評估與資訊透明,也顯示疫情後社會對公共衛生的敏感度未曾減退。調查指出,歐洲民眾最信任的食品安全資訊來源是科學家、國家主管機關與EFSA本身。 EFSA主席在發表會上指出,食品安全「仍是社會穩定與經濟繁榮的根基」,這份調查不僅為決策提供數據,也讓監管者能更精準地了解民意變化。

食品安全關注重心轉移:從農藥到微塑膠

調查中,傳統風險議題如「食物添加物」與「農藥殘留」依舊是民眾最熟悉的問題,分別有71%與67%的受訪者表示了解。然而,值得關注的是,近年來科學界與媒體高度討論的「微塑膠」議題,正逐步成為民眾的新焦點。

2025年的調查顯示,有63%的受訪者表示對「食物中的微塑膠」有認知,較2022年增加8個百分點;而表示擔憂的比例則達到33%,比兩年前上升4個百分點。這樣的變化說明,民眾的食安關注已不再局限於傳統風險,而是逐步延伸至新興污染物與環境議題。

與此同時,對「動物疾病傳播風險」與「食物中毒」的認知度也分別提升5個百分點,顯示近年禽流感、豬瘟等疫情消息持續影響公眾意識。這些議題往往與跨國貿易、供應鏈穩定性密切相關,對歐洲農業與食品產業都帶來深遠影響。

消費者矛盾心理:信任制度卻忽略日常風險

調查也揭露歐洲消費者在食品安全態度上的矛盾。一方面,受訪者普遍對市面上的食品安全抱持高度信任,甚至有41%表示「不特別留意食品安全資訊,因為認為販售的食品本來就安全」。另一方面,價格與口感仍是食物選擇的最大決定因素,食品安全僅排名第三。

這種「理所當然的信任」既反映了監管制度的成功,也潛藏風險。EFSA分析指出,若消費者忽略基礎食品處理知識或不再追蹤風險警示,將可能增加中毒或交叉污染的機率。尤其在家庭餐飲與外食頻繁的情況下,缺乏主動關注可能讓個人暴露於未預期的風險中。

此外,調查還發現,約三成受訪者認為「自己已經知道如何避免食品風險」,因此不再花時間追蹤相關資訊。EFSA對此提醒,食品科學知識與風險因素具有動態性,過去的經驗不一定能完全適用當下,持續學習與關注仍是必要。

EFSA呼籲:食品安全是共同責任

在調查結果發布會上,EFSA特別強調「食品安全是共同責任」。這不僅意味著監管機構必須持續進行風險評估、政策制定與監測,也要求食品產業、學術界與消費者一同參與。

EFSA表示,將加強與各國食品安全機構的合作,並持續推進科學研究公開透明。藉由更有效的風險溝通,公眾能及時掌握科學證據與風險資訊,不致於在資訊落差中產生過度恐慌或掉以輕心。

同時,歐盟也計畫擴大與媒體及非政府組織的合作,確保食品安全資訊能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傳達給所有消費者,尤其是教育程度或資訊來源有限的群體。這些努力不僅有助於提升社會韌性,也能維持對整體食品體系的信任。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橄欖油價飆歷史高點!氣候變遷、詐欺風險掀全球食安危機
過去4年塑膠量不減反增!為何百事、雀巢推行ESG多年卻仍無法成功減塑?
吃蔬菜怕農藥殘留?這樣挑選、清洗蔬菜 降低農藥與細菌髒污!

參考資料
▶foodingredientsfirst,European knowledge of how EU food safety works is rising, flags EFSA survey

查看原始文章

生活話題:普發現金懶人包

更多生活相關文章

01

特展作品遭志工誤認髒汙擦拭 基隆文觀局致歉

中央通訊社
02

苗栗公園驚見525萬金條、10萬現金!失主身分曝光

民視新聞網
03

健保補充保費將大修!三大變革擬116年上路 股利利息改「年度計算」衝擊480萬人

NOW健康
04

洗菜別再加鹽!譚敦慈揭「最神1招」 蟲卵、農藥全清光

三立新聞網
05

【圖解新聞】搶吸普發現金客戶 各銀行抽獎送錢狂加碼

LINE TODAY
06

日本超紅失眠救星「無羊枕頭」美式賣場開賣 醫:非人人適合

TVBS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