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生產指數〉連17紅!年增18.11% 傳產、科技冷熱兩極化更明顯
經濟部統計處今(26)日公布最新工業生產及製造業生產指數,7 月份雙雙繳出亮眼成績單,不僅分別年增 18.11% 與 19.55%,更雙雙寫下連續第 17 個月正成長的紀錄,以 AI、高效能運算為核心的資訊電子產業持續飆升,傳統產業則因市場需求疲軟而陷入停滯甚至衰退,凸顯台灣經濟「外熱內冷」的兩極化挑戰。
根據統計處資料,7 月份工業生產指數達到 113.53,製造業生產指數為 114.22,年增率分別為 18.11% 與 19.55%,延續自去年 3 月以來持續擴張的勢頭。此波成長動能的核心,來自於全球對人工智慧、高效能運算(HPC)及雲端資料服務的強勁需求。
觀察各產業表現,資訊電子業持續「領跑」群雄。電子零組件業在 7 月年增 29.52%,主因在於高效能運算與 AI 應用的持續擴張,帶動了 12 吋晶圓代工、IC 設計、IC 封測以及主機板等產品的生產量同步上揚。累計今年 1 至 7 月,該產業已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 26.20%,展現出驚人的爆發力。
而「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更是繳出年增 39.03% 的驚人數字,成為 7 月份製造業成長的最大引擎。這股強勁的增長得益於 AI 應用與雲端資料服務的暢旺,客戶端拉貨動能不斷,加上半導體產業維持高額投資,進而推升了伺服器、其他通訊傳播設備、半導體檢測設備及零組件、交換器、固態硬碟等產品的增產。今年前 7 月累計年增率高達 49.58%,顯示出台灣在全球 AI 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與資訊電子業的風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部分傳統產業在 7 月份仍舊步履蹣跚,受全球經貿情勢波動影響,市場需求持續疲弱,加上客戶採購趨於保守觀望,傳統產業面臨減產壓力。
基本金屬業在 7 月年減 6.17%,主要受累於鋼市需求不振,下游客戶採購意願低迷,部分廠商更因產線排修與保養而減少產出。化學材料及肥料業同樣表現不佳,7 月年減 4.29%。產業面臨供給過剩與需求動能不足的雙重困境;汽車及其零件業則因車市買氣保守觀望,新車推出計畫延後,導致 7 月年減 2.00%。
惟機械設備業成為傳統產業中的例外,7 月年增 7.62%。其增長動能與科技業的強勁需求息息相關。受惠於半導體產業大廠積極擴充產能,以及部分廠商訂單完工認列較多,半導體生產用設備、印刷電路板生產設備及零組件等產品均有較多增產。
展望未來,統計處對於製造業的生產動能持穩步成長的樂觀態度。新興科技如 AI、高效能運算的需求預期將持續看好,這將持續挹注半導體先進製程及高階伺服器等相關供應鏈業者擴增產能。此外,下半年消費性電子產品將陸續推出,可望為製造業生產提供額外支撐。
這份樂觀展望也面臨外部不確定性的挑戰。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及地緣政治衝突等因素持續干擾國際經貿活動。更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統計處對製造業者的生產動向調查,儘管整體數據亮眼,但業者對 8 月份的展望卻趨於保守。
更多鉅亨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