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類流感案例上升,就診人次近10季最高!類流感和流感一樣嗎?出現8徵兆當心是重症警訊

良醫健康網

發布於 02月21日01:00 • 林勻熙 整理

類流感症狀需同時符合三項條件:1.突然發病、有發燒(耳溫≧38℃)及呼吸道症狀;2.肌肉酸痛或頭痛或極度倦怠感;3.需排除單純性流鼻水、扁桃腺炎及支氣管炎。(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疾管署4日公布數據,2025年第4週(1/19~1/25)及第5週(1/26~2/1,春節期間)類流感門急診就診分別約16萬2千餘人次及9萬1千餘人次,其中第4週就診人次為近十個流感季最高。中央氣象局前局長鄭明典於個人臉書表示,最近類流感案例明顯上升,很可能和天氣條件有關,提醒民眾多加注意。

▲全國及各區近兩年每週門診類流感就診趨勢圖。(圖/翻攝自 疾管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類流感跟流感一樣嗎?

「類流感」(Influenza-like illness, ILI)並非專門指某一種病毒,而是指任何病毒若造成與流感一樣嚴重症狀,如未能證明是流感病毒引起則可稱為類流感(即類似流感之意)。開業診所醫師王英明指出,流感流行期,類流感七成以上是流感病毒所致。

類流感可能由多種病毒引起,包括流感病毒、冠狀病毒、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等。由於症狀相似,通常需要進一步的檢測來確定是否為流感或其他病因所引起。簡單來說,類流感是一個廣義的術語,表示一組可能由不同病原引起且症狀類似流感的疾病。

類流感會傳染嗎?

會。由於類流感可能是由任何病毒(例如流感病毒、冠狀病毒、腺病毒、RSV等)引起如流感一樣嚴重的症狀,因此類流感的傳染途徑通常與季節性流感相似。根據烏日林新醫院衛教資料指出,類流感主要是透過飛沫傳染與接觸傳染,一般成人在症狀出現前1天到發病後7天均有傳染性。

類流感症狀

類流感是指任何病毒若造成與流感一樣嚴重症狀,類流感通常與流感非常相似,包括發燒、咳嗽、喉嚨痛、流鼻水或鼻塞、肌肉疼痛或關節疼痛、頭痛、疲倦或虛弱感、發冷、食慾不振等。根據疾管署資料指出,類流感症狀需同時符合下列三項條件者:

  • 突然發病、有發燒(耳溫≧38℃)及呼吸道症狀
  • 肌肉酸痛或頭痛或極度倦怠感
  • 需排除單純性流鼻水、扁桃腺炎及支氣管炎。

值得注意的是,類流感的症狀可以與其他呼吸道疾病相似,因此確診需要醫生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診斷,並可能需要進一步的檢查(例如病毒檢測)來確定病因。

類流感常見原因

類流感的定義為發燒 (>38.0°C),並伴隨咳嗽或喉嚨痛,但其症狀表現廣泛,包括發燒、發抖、發冷、不適、乾咳、食慾不振、身體疼痛、噁心和打噴嚏等。根據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Library資料說明,造成類流感症狀的常見原因包括:

  • 普通感冒
  • 疑似(未經實驗室確認)流感
  • 呼吸道融合病毒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
  • 腺病毒(Adenoviruses)
  • 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PIV)
  •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
  • 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
  • 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
  • 新冠病毒 (COVID-19)
  • 某些細菌感染

類流感重症8徵兆速就醫

烏日林新醫院表示,大部分感染類流感者症狀輕微,一週內會痊癒,即使不需特殊治療亦可康復,因此多數人可以拿藥返家並戴口罩在家裡休養。不過,若出現以下幾種情況極可能是重症徵兆需立即送醫,而嬰幼童感染者若出現呼吸急促或困難、嗜睡、精神不濟及活動力下亦須立即送醫。

  • 持續高燒超過3天
  • 呼吸困難
  • 嘴唇發紫或變藍
  • 血痰
  • 胸痛
  • 意識不清
  • 呼吸急促
  • 低血壓

疾管署6日表示,因應流感疫情高峰,自113年12月15日起至今(114)年2月28日止擴大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使用條件,增列「有類流感症狀,且家人/同事/同班同學有類流感發病者」為使用對象,凡經醫師判斷符合使用條件者,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減少重症與死亡的發生。

參考資料:疾管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烏日林新醫院季節性流感防治工作手冊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Library

【延伸閱讀】
A型流感症狀?多久會好?A流傳染途徑及併發重症8前兆一次看
接種「流感疫苗」不只防流感,還有助心血管健康!流感疫苗怎麼選?一表整理5家廠牌疫苗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曾耀儀

延伸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2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3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4

23歲女孤獨死1年「遺體如木乃伊」 向AI求救訊息令人鼻酸

中天電視台
05

愛吃「2美食」要注意!台中婦頭暈送醫驚罹大腸癌 醫:小心7徵兆

鏡報
06

「喪屍煙彈」暴增3倍!本世紀最危險毒品肆虐 醫:令人性情大變

中天電視台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