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片】美英攜手打造F-35新防撞系統 挑戰軍民航共用空域安全
美國和英國正合作開發1套針對F-35戰機的防撞技術,目的是避免軍機和民航機在空中相撞。這套名為「手動防撞解衝系統」(CAMD)的技術,目前在美國加州愛德華空軍基地測試,利用高速資料鏈來提醒飛行員,尤其針對兩架軍機之間的碰撞風險。不過,因為軍機和民航機缺乏共通的資料鏈,如何讓系統跨界通訊仍是挑戰。
軍聞網站The Aviationist報導,美國與英國正攜手為F-35「閃電II」(Lightning II)戰機研發1套全新防撞安全系統,旨在降低軍機與民航機在空中相撞的風險。這套名為「手動防撞解衝系統」(Collision Avoidance Manual Deconfliction,CAMD)的技術,正在加州愛德華空軍基地(Edwards AFB)進行測試,預計未來將成為F-35戰機的重要升級。
這項美英兩國的戰機技術合作由《航空周刊》(Aviation Week)率先披露,正值美國空軍1架B-52轟炸機日前與達美航空的Embraer E175客機在空中驚險擦身,迫使客機執行「激烈重飛」(aggressive go-around)後,引發外界對空中安全的關注。
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AFRL)計畫經理普萊斯(Kevin Price)指出,CAMD並非臨時起意,而是多年來持續研發的成果。這套系統最初是1項AFRL未獲經費支持的提案,後來獲得英國國防部青睞,雙方決定共同出資研發。
英國的參與並不令人意外,因為英國一直積極推動民用與軍用航空在同一空域中的安全共存。英國不僅率先為所有軍機配備自動相關監視廣播(ADS-B)系統,也在「守護者RG1」無人機上導入新技術,讓它能在未劃分空域中安全飛行,無須依賴與傳統空域隔離。
普萊斯表示,英國之所以投入這項合作,最主要的考量,是希望降低F-35戰機與客機或其他民航機在空中相撞的風險。
目前,多數民航機都配備交通防撞系統(TCAS),這套系統可偵測周遭空域內的應答器訊號,並主動向飛行員發出碰撞警報與閃避指令,預防空中事故。不過,軍用飛機至今仍未普遍搭載類似設備,CAMD的誕生正是為了填補這項空白。
1架F-35戰機飛越加州愛德華茲空軍基地。(取自洛馬公司網站)
普萊斯在美國實驗飛機協會(EAA)於奧什科什舉辦的「AirVenture」大會上,以視訊簡報方式說明,CAMD系統其實源自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正在研發的自動防撞技術,它的核心目標是防止軍機之間的空中碰撞。
這款系統仰賴雙方飛機間的資料鏈(datalink)傳輸,並要求定位更新頻率至少每秒20次,理想情況下可達每秒40次。唯有在潛在碰撞事件中,雙方機體都具備此資料鏈,系統才得以啟動。
普萊斯指出:「這對戰機來說非常有效。即使兩架飛機僅相距500英尺並進行激烈機動,只要系統判斷兩者不會真正相撞,就不會啟動干預。」
然而,目前的自動防撞系統仍僅適用於軍機與軍機之間的情境。真正的挑戰在於,軍機與民航機之間缺乏通用的資料鏈協定,而CAMD的開發團隊正全力尋求突破這道技術障礙。
雖然尚未對外公布具體技術細節,但普萊斯對CAMD系統的可行性仍抱持高度信心。他也透露,目前F-35戰機聯合計畫辦公室尚未將這套系統列入Block 4升級版的正式時程。
普萊斯表示:「他們已將CAMD從Block 4更新中延後,但好消息是,這項技術並未被徹底排除。當時許多項目都遭到剔除,我們差一點就完全被踢出F-35的升級考量範圍。」
這套防撞技術的重要性,在2025年1月29日波托馬克河上空的空難事件中再度浮現。當時,1架美國陸軍UH-60L「黑鷹」直升機與一架PSA航空的CRJ700區域客機(航班5342)相撞,造成雙方機上67人全數罹難,成為近年來美國最嚴重的空中災難之一。
事發當時,黑鷹直升機正執行年度標準化飛行測驗,採視距飛行規則(VFR),並使用夜視鏡(NVG)。CRJ700則自堪薩斯州威奇托起飛,前往華盛頓國家機場(DCA),正進行33號跑道的目視進場程序。
黑鷹沿波托馬克河由南向北飛行,CRJ700同樣自南方接近機場。直升機組曾向塔台通報已看見客機,並主動要求目視分離,空管也指示它從客機後方通過。
這起事故於晚間8點47分左右發生,當時飛行高度約為91公尺。事故地點靠近CRJ700最終進場航段。許多角度的影片捕捉到這場慘烈撞擊,最終無人生還。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