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壓制惡性襲擊報道 網民抱怨信息不透明
(德國之聲中文網) 據中國媒體財新網報道,上月底,一輛汽車在北京郊區的一所小學附近撞傷了兒童。
一份四句話的警方聲明說,一名35歲男司機因“操作不當”撞上行人。聲明中未提及學校,也未提及受害者包括兒童。事發現場的照片,顯示有六七人躺在街上,很快便從中國受到嚴格控制的互聯網上被刪除。
“我們需要真相,”社交媒體平台微博上的一條帖子寫道。
自習近平2012年上任以來,當局擴大了信息控制,認為這是防止社會動蕩的一種方式。越來越多的議題,從經濟負面新聞到LGBTQ+身份,都受到某種形式的審查。在過去半年中,所謂無差別襲擊——即一人使用車輛或刀具殺害或傷害多人的事件——似乎也被列入了審查名單。
近幾個月來,在中國至少有兩起司機撞傷行人事件發生後,部分民眾選擇在網上抱怨,表達他們的不滿。
專家表示,政府可能正試圖防止模仿犯罪。另一個動機可能是地方當局希望掩蓋自身未能盡職的情況。
去年11月的致命案件
去年秋季發生了一系列襲擊事件,但鑑於信息匱乏,很難衡量此類案件是否正在增加。
此類襲擊並非總是禁忌話題。過去,當局會發布基本細節。通常情況下,襲擊者被描述為因經濟損失等原因向社會發洩憤怒。
這種情況似乎在去年11月珠海發生的一起特別駭人的案件之後發生了改變,該事件導致35人死亡。當局稱,司機因離婚糾紛心懷不滿。
當時最高層下達了命令,要求采取措施防止類似襲擊。
八天後,一輛SUV在湖南省一所小學門口撞上學生。直到近一個月後司機被判刑時,受傷人數——30名兒童和成人——才被公開。
此後,信息封鎖進一步收緊。今年4月,網上流傳著一輛汽車在金華市一所小學外撞人的報道。至少三家省級官方媒體發布了相關報道,但很快就被刪除。迄今為止,當局尚未發布任何信息。
中國兩起隨機殺人案凶嫌被處以死刑
審查制度和信息渴求
十二天後,一輛快速行駛的汽車在山東城市滕州駛離街道,撞向公交車站的人群。當局沒有發布任何信息。5月4日事故的視頻從社交媒體上被刪除。第二天,網上開始出現對這種沉默的批評。人們表示,警方應該發布基本信息,例如司機的身份和傷亡人數。少數人則為警方辯護,稱事故發生在節假日。
“任何地方都不應在這樣的信息通報上退縮,如果出於種種考慮,這也可以不通報,那也可以不做說明,久而久之就會積累成信息透明度上的倒退,”官方媒體《環球時報》前總編胡錫進在社交媒體上警告道。
斯坦福大學研究數字時代政治審查和信息操縱的教授詹妮弗·潘 (Jennifer Pan) 表示,地方政府傾向於掩蓋那些對其或其政策不利的消息。而中央政府有時則有不同的優先考量。詹妮弗·潘在電子郵件中指出:“當一個問題即使經過地方政府的審查努力,卻依然引起廣泛關注時,中央政府便有動力通過回應事件並承認其背後存在的問題,來維護整個體系的合法性。”
事故發生48小時後,細節浮出水面。有六人死亡,這不是一起蓄意襲擊:一名官方媒體報道稱,司機當時酒駕。
警方聲明簡短缺乏細節
此後,地方當局,至少在北京的兩起案件中,似乎采取了新方法:迅速發布報告,但細節極少。
酒駕事件發生11天後,5月15日,一輛汽車在北京一所小學外撞傷行人。北京交通警察在幾小時內發布了報告,但省略了事發地點靠近學校的信息。報告只說,在建安西路,一輛汽車側面撞到行人,導致四人受傷,司機已被拘留。
當局當天晚上似乎實施了信息封鎖。警察被部署在事發路段,一名看似社區巡邏志願者的男子告誡附近小區的居民不要與陌生人交談。
六周後,6月26日,網上出現帖子稱,一輛汽車在北京市中心西北約60公裡處的密雲區撞傷了兒童。知名媒體財新網聯系到當地店主,店主證實有兒童被撞傷,一家醫院也證實正在治療一些受害兒童。目前尚不清楚這是否是一起蓄意行為。
DW中文有Instagram!歡迎搜尋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淺出的圖文與影音報道。
© 2025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