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報復性熬夜嗎?專家教你5招改善「睡眠拖延症」
深夜十二點過後,你是否也曾告訴自己「再十分鐘就好」,結果不知不覺已經滑到凌晨兩點?白天被工作、學業或責任追趕,總覺得時間不屬於自己,於是夜晚成了唯一能偷回掌控感的時刻。這種狀態其實就是心理學上常提到的「睡眠拖延症」,短暫的放縱雖然能帶來快樂,但往往換來隔天的倦怠與焦慮。專家提醒,真正的休息並不是拖延睡眠,而是透過調整習慣找回身心平衡。以下將從5個面向切入,幫助你逐步改善這種夜晚失控的狀態。
延伸閱讀:比熬夜更傷的老化陷阱!專家揭4招減齡祕訣,從「這個習慣」開始
「睡眠拖延症」是什麼?
Source:Unsplash
「睡眠拖延症」(Bedtime Procrastination)是指人在沒有外在因素強迫的情況下,仍選擇刻意延後入睡。常見的行為模式包括滑手機、追劇、無目的瀏覽,明知道明天需要早起,卻依舊難以放下。心理學研究指出,這種現象多源於白天感覺時間被剝奪,夜晚便透過延長清醒來「補償」掌控感,因此又被稱為「報復性熬夜」。然而,長期睡眠拖延會造成慢性疲勞、專注力下降,甚至增加焦慮與憂鬱風險。換句話說,這不只是作息混亂的結果,更是一種心理與生活壓力交織的表徵,值得被重視與調整。
延伸閱讀:不戀愛反而更快樂?單身族才懂的的5大優點,重新定義幸福感
改善「睡眠拖延症」方法1:建立睡前儀式感
Source:Unsplash
想要戒掉睡眠拖延,首先要在夜晚替自己設計一套「儀式感」。這不必複雜,可能是一杯溫熱花草茶、半小時閱讀紙本書,或是泡個熱水澡。這些動作會讓大腦逐漸意識到「一天即將結束」,進而啟動放鬆模式。專家建議,最好每天在相同時間進行這些小習慣,讓身體自動連結這些行為等於準備睡覺。當儀式感被建立,夜晚就不再需要透過無止境滑手機來延長掌控感,而是自然過渡到入睡狀態。
延伸閱讀:光靠正能量沒用?心理師親授4招遠離「假性快樂」,忽視真實感受更易憂鬱
改善「睡眠拖延症」方法2:設下數位禁令
Source:Unsplash
報復性熬夜最常見的元凶,就是手機螢幕的藍光。強烈的光線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讓人精神愈來愈亢奮,睡意被不斷推遲。開始練習至少在睡前一小時關閉所有電子產品,或開啟藍光過濾功能。如果難以立刻戒斷,不妨將手機放遠,改以音樂播放器或紙本閱讀替代。例如晚上11點後不再打開社群,並找朋友互相提醒,才能逐步打破「再滑一下」的誘惑。當夜晚不再被螢幕主宰,你會驚訝睡眠質量能有多大提升。
改善「睡眠拖延症」方法3:讓規律成為動力
Source:Unsplash
許多人之所以拖延入睡,是因為沒有固定的就寢時間,身體生理時鐘因此混亂。專家建議每天在相同時間上床,即便是假日也不例外,才能逐漸校正內在時鐘。若一開始難以堅持,不妨為自己設定「小獎勵機制」:例如連續早睡三天,就能在週末享受一頓喜歡的早餐。這樣的正向回饋能讓過程變得更有趣。漸漸地,你會發現早睡不再是一種被迫的限制,而是一種讓自己更有精神、更有效率的生活策略,當白天活力被提升,晚上的拖延自然就會減少。
改善「睡眠拖延症」方法4:調整白天行程
Source:Unsplash
報復性熬夜往往來自白天被過度填滿,讓人覺得「只有深夜才真正屬於自己」。若要打破這個惡性循環,就必須從日間開始調整。專家建議在工作與責任之外,刻意留出片刻「個人時間」,無論是午休時短暫散步,或下班後安排一小時自由活動,讓自己在白天也能獲得掌控感。當身心已經獲得滿足,就不需要到深夜再去爭奪額外的「自由」,這不僅有助於改善睡眠拖延,也能讓整體生活更平衡。
改善「睡眠拖延症」方法5:覺察心理需求
Source:Unsplash
最後,若熬夜拖延長期難以改善,就要進一步檢視背後的心理需求。報復性熬夜常常不是單純的娛樂,而是一種「補償」或「反抗」心態。可以透過寫日記、冥想等方式,觀察自己究竟在抗拒什麼,是對工作的無力感,還是對生活的不滿?當這些情緒被正視,拖延的行為才可能逐步減輕。如果自我調整仍無法改善,不妨尋求心理師或睡眠門診的協助,專業的認知行為治療能協助重建健康的睡眠習慣,讓你真正從身心都獲得休息,而不是靠深夜空耗來安慰自己。
2025南韓最美女演員Top10!宋慧喬、金智媛、秀智、蔡秀彬持續霸榜,Jisoo竟跌出榜外?
植物性才安心?春夏溫和「美白精華」7款:品木宣言、倩碧專為敏感肌打造
加入Bella儂儂 LINE好友,接收流行時尚新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