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 的 AI 焦慮】執行長希望大家用人工智慧,但他們自己能做到嗎?
在全球企業如火如荼地推廣 AI 應用的同時,一個日益突出的矛盾浮現:儘管董事會和高階主管們可能積極要求導入 AI 以提升競爭力,但許多領導者本身,卻尚未將 AI 完全融入自己的工作中。
這種「決策層」與「基層」之間的數位落差,成為企業 AI 轉型的一大隱憂。
專家指出,高階主管的日程常被會議填滿,職能更偏向審核,導致他們對 AI 的理解與使用有限。他們就像是「與機械師的水平相差甚遠」的車廠老闆,只知道要造好車,卻不了解車子的引擎如何運作。
為了激勵這些高層,許多企業正嘗試新的策略,迫使管理層親身體驗 AI 工具,以縮短這道數位斷層。
「自下而上」的策略,讓高層被 AI 說服
許多公司正透過「自下而上」的分享與實驗,讓 AI 的價值不言而喻。例如,直銷刮鬍刀品牌 Harry’s 讓基層員工直接在高層月會中展示 AI 成果,激發主管們被說服的效果。律師事務所 Mayer Brown 和時尚品牌 Daydream 則安排律師、工程師、設計師定期分享實際案例。而人力資源軟體平台 Lattice 的執行長 Sarah Franklin 甚至在內部會議上,直接問主管:「你用 ChatGPT 測試過那條訊息嗎?」
這些做法,都旨在打破高層對 AI 的「陌生感」和「害怕錯過」的心理障礙,將 AI 從抽象的技術概念,轉變為具體的實用工具;管理顧問公司 Bain & Company 全球數位業務主管 Chuck Whitten 就表示:「這不是一個可以委託給首席資訊長使用的工具。他們需要親身體驗這項技術的發展方向,以及目前如何應用它。」
CEO 的親身實踐:用 AI 解決焦慮、縮短學習週期
事實上,已有 CEO 以身作則,證明了親身實踐 AI 的價值。健康應用服務 Headspace 的執行長 Tom Pickett 表示,他透過盡可能使用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來應對自己的焦慮。他使用 ChatGPT 或 Gemini 進行研究,並獲得商業措施的建議,例如與其他公司的潛在合作關係。
Tom Pickett 說,過去「我得請當地專家或該公司的同事來給我做個匯報。但現在,五分鐘後,我就明白了」,這證明,AI 工具能夠顯著縮短高階主管的學習週期,幫助他們以一種「非常輕鬆的方式學習了 10 倍的知識,或者測試了 10 倍的想法」。
問題的根本不在於員工是否能使用 AI,而在於領導者是否願意「以身作則」推動應用。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教授 Ethan Mollick 認為,領導者的不適是正常的,因為「人工智慧很奇怪,讓人很反感。」即便如此,他仍強調:「主要問題是領導者必須發揮主導作用。」許多組織在談論 AI 的力量時都「缺乏想像和遠見」,但卻沒有做出任何決定或選擇。
親身參與,才能避免「認知斷層」
如果企業想讓 AI 在團隊中真正蓬勃發展,就不能只依靠基層的熱情,而必須把 AI 應用與實驗納入組織核心。從高層會議到日常流程,領導者需要主動示範,把 AI 當作決策與溝通的基礎工具。這樣才能將「零散的個人實驗」轉化為「可持續的組織能力」。
當 AI 技術以遠超預期的速度進化,企業若無法縮小基層與高層之間的應用落差,就可能出現「認知斷層」:決策者無法理解工具的潛力,執行者卻已經在日常中習以為常。這會讓戰略與執行失去銜接,拖慢轉型腳步。
因此,執行長與管理層的角色,並不是簡單地「支持員工使用 AI」,而是要成為推動文化轉型的關鍵臨界點。他們的參與能讓實驗氛圍升級為制度,讓 AI 由輔助工具變成價值創新的核心引擎。AI 轉型的成敗,將取決於企業能否同時激發基層的創造力,並確保高層的決策與實踐緊密結合。
【推薦閱讀】
◆ 6 點開工、白天被會議塞爆,晚上 10 點還收信——微軟:無盡工作日是 AI 轉型最大阻礙
◆ 星巴克 AI 新招不討好顧客,反從「店員」下手——巨頭為何從內部啟動 AI 轉型
◆ 【Shopify 示範「真 AI 轉型」】CEO 內部備忘錄外流:精通 AI 是強制要求,不用請說明理由
*本文開放合作夥伴轉載,參考資料:《The New York Times》、《TechGig》,圖片來源:Unsplash
(責任編輯:鄒家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