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關稅下為何美國通膨還未狂飆?經濟學家曝4大主要原因
儘管美國總統川普在今年對數十個美國貿易夥伴密集加徵一系列新關稅,但令許多經濟學家始料未及的是,美國各地的商品和服務價格至今仍保持相對穩定,尚未出現預期中的大漲情形。
這一現象引發廣泛關注與討論。多位經濟學家示警,當前關稅尚未引發新一輪通膨,並不代表未來價格不會飆升。最新數據顯示,包括服裝、家居用品和電器等在內的部分商品成本已出現小幅上漲,暗示潛在的價格壓力正在累積。
從經濟學原理來看,關稅作為進口商在邊境為進口商品支付的費用,對經濟的傳導效通常應需要較長時間,主要因為大多數企業為避免失去市場份額,往往傾向於延後將成本上漲轉嫁給終端消費者。
白宮也始終堅認外國出口商才是增加的關稅成本的主要承擔者,而非消費者。
白宮發言人 Kush Desai 在聲明中強調,自相關關稅政策實施以來,通膨正朝川普總統首個任期以來未見的低水準年化通膨率發展,且進口商品價格實際上正在下降。
專家分析指出,儘管美國實施了數十年來最高水準的關稅措施,但通膨並未大幅上升,背後主要有四個原因。首先,實際徵收的關稅稅率低於預期。數據顯示,6 月美國進口商品平均關稅稅率僅 9%,遠低於今年稍早許多經濟學家預測的 15%,部分係因面臨更高關稅的國家減少了向美國的出口,而低關稅國家的出口量則增加,導致進口商品平均關稅稅率整體偏低。此外,大量進口商品獲得關稅豁免,6 月進入美國零售市場約 2580 億美元的進口商品中,僅 48% 被徵收關稅。
第二個原因則是企業在關稅上升前提前拉貨囤貨。為應對可能的關稅上調,美國零售商今年稍早增加庫存,目前仍在銷售這些低成本商品,進而延緩價格上漲,但專家提醒,隨著這些庫存逐漸消耗,未來價格可能面臨上行壓力。
第三,許多零售商選擇暫時自行消化額外成本。根據凱投宏觀報告,企業為避免不確定性,普遍願意透過降低利潤來吸收關稅衝擊,但這種做法難以長期持續。隨著關稅政策逐漸明朗,未來企業漲價的可能性將會顯著增加。
最後,關稅對通膨的影響通常具有滯後性。根據達拉斯聯準銀行研究報告,關稅的全面影響往往需要約一年才能完全顯現。
凱投宏觀也預估,關稅對消費者價格的傳導作用將在今年下半年逐步增加。
儘管目前通膨壓力可控,但經濟學家普遍認為,川普政府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仍可能在未來引發更嚴重的通膨風險。白宮則堅稱關稅政策將保護美國就業機會,並增強美國經濟的全球競爭力。未來數月,隨著政策效果的進一步顯現,美國通膨走勢仍值得密切關注。
更多鉅亨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