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台中師對生報警案:一場校園衝突如何掀起輿論巨浪?

法律白話文運動

更新於 05月26日13:17 • 發布於 2024年12月05日11:07

2024 年 3 月,台中忠信國小體育老師,因不滿遭小六學生持樂樂球棒攻擊,要求學生道歉未果下,向警察局報案。警方隨即到校,將學童帶回警局製作筆錄。

「學生已經道歉了,老師還不放手,還報警!是非常不好的教育示範,是不適任老師。」

台中市長盧秀燕接受議員質詢時得知此事,當場痛批教師做法不恰當,要求教育局重啟調查,嚴懲嚴辦。不過言論風向並不站在盧秀燕這一邊。網民立即灌爆盧秀燕臉書,盧秀燕隔日隨即道歉:

「我昨天說這個老師不適任,我覺得我講得太快了,太早下結論,我必須向這位老師致歉」

這場師生對簿公堂的風波,早在台中地方法院的協調下,於今年(2024)6月以「不付審理」畫下句點。家長雖然對老師提出不適任教師申訴,但也以不成立作結。

然而,短短半年後,這起事件卻因議員將其搬上檯面,掀起網路世界的情緒浪潮,不同版本的說法迅速在網路上流傳,批評與支持聲浪不曾停歇,真相卻逐漸模糊。

有網友表示「小學生道歉了,就算老師不服也可以有多種方式可以懲戒,為何要小學生獨自面對警察帶走審訊?」,但也有網友表示「道歉有用需要警察幹嘛?」

有網友支持老師報警,表示「這種垃圾小孩就是欠教訓,直接報警帶走,那他就會學乖了」,但也有網友表示應該搞清楚事情原委,才能確定「有嚴重到警方必須帶走?」

也有網友認為不應懲戒警察,「難道揮棒打老師的小學生,不能受到懲處」?也有網友表示不應「覺得小孩不受教打了老師,便支持警察」

從「衝突實際情況」到「道歉是否有誠意」,從「報警的必要性」到「警察介入的程序」,每個細節都因不同立場而呈現出對立甚至互斥的解讀。

在後真相時代,情緒與價值往往超越了事實的本身,成為輿論場中的主導力量。我們或許無力建構絕對的「真相」,但能夠透過多方視角及說法的梳理,還原事件背後的複雜性與多樣性。必須注意的是,這些各方嘗試建構的「真相」,都不應該將之視為唯一的解答。

透過梳理這些交集與分歧,我們希望能超越單一立場,討論聚焦於更深層的結構性問題,例如司法介入是否應作為教育現場的最後手段?教師團體反應如此劇烈的真實動機為何?這些問題不僅是本案的核心,也映照出台灣教育體制中值得反思的課題。

連報警都不可以嗎?

為家長打抱不平的李中受訪時指出,師生當天因故發生爭執,老師壓制學生導致其受傷,學生便以手上的樂樂球棒揮擊。校方的說法認為,學生以樂樂球棒攻擊老師,造成教師左大腿紅腫挫傷,老師也自行前往驗傷。

家長則表示,老師用力壓制他的身體導致疼痛,並展示身上的傷痕與疼痛處。孩子向家長模擬衝突過程,主張是老師先將自己的上下半身折成 90 度,因為過度疼痛而下意識揮動樂樂棒,因此才會打到老師。老師後來用拖雙腳的方式將孩子拖回輔導室。孩子不明白老師自己為何要弄傷自己。

一名自稱為該老師同事的網友,則於 Dcard 匿名發文表示,體育課期間,該學生因分組不耐煩,開始飆罵並自行離開練習場地擊打球具。當學生拒絕撿回自己打飛的球並要求老師提供時,雙方發生口角,學生隨後用球棒擊打老師大腿。老師驚恐之下環抱學生至輔導室,並因學生未道歉,主動通報校安並前往驗傷。

匿名網友主張,學校牆壁非常粗糙,如用拖行的方式一定會有傷口。但直到下午四點放學,導處及導師都沒有發現學童臉上有任何異樣,學生也未提出臉部有不適。除此之外,多名目擊的老師澄清未有壓制行為。因此校事會議認為此項指控不成立。

家長表示,當天接獲學校主任電話,得知孩子與老師發生衝突後,家長立即在電話中向老師道歉,並關心老師的狀況,獲得「沒事」的回應。

家長也宣稱,當晚父親即嚴厲斥責孩子:「你在跟我裝可憐嗎? 你打了老師還有臉在這邊跟我裝可憐,去道歉!」隔日並與主任聯繫,希望主任協助處理孩子向老師道歉的事,並要求孩子接受處罰。

不過匿名發文的網友表示,經學務主任勸說半小時,學生雖然終於願意來到老師座位旁,但態度冷淡且看著天花板。

他指出,當老師詢問學生是否要道歉時,學生情緒激動,反指老師在衝突中「抱傷」了他。雙方對話逐漸升級,老師憤怒地表示:「你知道你這樣的行為依照法令我是可以報警的嗎?」,學生則反擊「你報啊!你報啊!你報啊!」。老師隨即報警。

家長表示,上午 8 點 49 分接獲主任來電得知,老師已選擇報警,但雙方都認為此舉僅是為了訓誡孩子。結果過了 17 分鐘,得知孩子將被帶上警車,請家長直接前往派出所處理。孩子的父親接到電話後立刻趕往警局。

當李中把這件事搬上議會,盧秀燕當場痛批教師做法不恰當,要求教育局重啟調查,嚴懲嚴辦,直言該名教師不適任。此舉點燃許多老師的怒火。

代理暨代課教師產業工會理事長黃湘仙指出,當發生師生衝突時,許多老師為了維繫表面的和諧,不得不將內心的不平與無奈埋藏在心底,默默承受這份不公。

盧秀燕的說法,無異於要求老師繼續將這份委屈吞下去,把隱忍當作理所當然,進一步鞏固了教師認為的不公現狀。

他舉例,曾有老師與學童用 LINE 聊天,學童跟老師說某某家長是黑道,老師回答「是喔」,對話竟被學童 PO 上網。

小孩不懂事的行為,被控告的卻是老師。面對申訴及提告的威脅,以及「校長的勸說」,老師最後選擇道歉了事。

如果被申訴的教師是代理老師,則很容易遭到校方「不續聘」,藉此省去麻煩。他說,即使最後申訴不成立,代理教師也只能自己把委屈往肚裡吞。

也曾有某縣市議員因不滿教師出題難度過高,導致自己的孩子考試分數不理想,便向學校提出強烈質疑,給教師帶來巨大壓力。

此外,家長會委員的孩子在許多學校往往獲得特殊對待,原因無非是教師擔心招惹麻煩,選擇以明哲保身的方式避免衝突。她直言,「政治力」介入校園,徹底削弱了教師在教育現場應有的專業尊嚴與自主權。

對老師來説,委屈求全換來的卻是不被理解,甚至讓自己處於劣勢,連最基本的法律權益,都無法保住。

就像不服專業審議結果的家長,竟能訴諸政治力量捲土重來,市長又不分青紅皂白,當場認定該名教師不適任,還要求教育局重啟調查,「重辦重懲」。

黃湘仙認為,教師群體長期以來對此類現象的隱忍,早已逼近臨界點。此次事件不僅再現政治力對校園的強勢介入,在連法律保障的基本權利 - 報警,都被奪去,自然就點燃了教師們壓抑許久的憤怒。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強調,在當前校園高度重視學生權利的氛圍下,教師的管教方式被多重規範約束,「動輒得咎」已成許多教師的普遍感受。

全教總執行長洪維彬表示,不適任教師新制上路後,所有的學校都迎來大量的家長投訴。老師要面對的,則是無窮無盡的調查程序。教學現場上,經常遇到家長堅持自己的教育方針,不願意跟教師配合,此時就非常容易引發衝突。

舉凡像是作業出太多、考試題目太難,甚至老師答案給錯等等,都能招來家長申訴。如果不滿老師管教方式,動輒主張孩子被教師霸凌,讓老師面對不必要的調查。

依據教師法規定,如果家長認為教師教學不力或不能勝任工作有具體事實,或是涉及性平霸凌等行為,可以提出不適任教師申訴,由教師評審會或是教師專業審查會調查。如果成立,教師可能會被輔導、資遣、解聘或不續聘。

黃湘仙甚至表示,還有代理教師為爭奪職缺,鼓動家長對現任代理教師提出申訴的案例。

過去教師將家長視為教育夥伴,一起從協調管教措施有一致性。但洪維彬發現,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困難。因為家長未必贊同老師的教育策略,但老師卻有管理班級上的難處。

洪維彬強調,輕率地給教師貼上「不適任」的標籤,不僅對當事人造成傷害,也會使許多辛勤奉獻的教師感到不安,進一步影響教育現場的士氣與穩定性。

教育現場資源及支援不足

全教總也擔憂,在這起教師遭學生施暴的事件中,將問題簡化為「學生道歉即可平息」或輕率指責教師因為報案而「不適任」,無疑忽略了對親師生三方更深層的教育關懷與支持需求,徒留未解的校園隱患。

洪維彬強調,現在的教育現場採用融合式教學,班上可能同時有一般生跟特教生。以情緒障礙學生為例,此類學生情緒特別敏感,從一級、二級一路到三級輔導,不管是在資源或學術方面,所有經手的老師,經常全都力不從心。

他指出,同樣屬於特教生的資優生,特性為不服老師管教,覺得老師限制自己的自由及發展。在資源不夠的現實下,不同特性的學生要一起上課,第一線實際授課的老師從事班級經營,真的心力交瘁。

而情緒問題及管教問題,也並非特教生獨有。洪維彬指出,教育必須由校方、教師、家長多方共同協力。孩童上課睡覺、不交作業,不守秩序,一定需要家長配合才能改善。然而如果家長不願意配合,校方也無法提供更多資源,老師確實會感到沈重的無力感。

按照《學生輔導法》的規定,在「三級輔導機制」下,導師及任課老師,應在班級日常互動中觀察和了解學生,及早發現並協助學生解決問題。無法解決時,則由校內的輔導老師介入。如果輔導老師也沒辦法解決,則應轉介地方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由專業心理師、社工師、精神科醫師等提供更深入的協助。

《學生輔導法》雖然規範了三級輔導機制,並明定學校應配置的專業輔導人力比例。但實際上, 學校輔導人力嚴重不足,薪資待遇也完全留不住人才,各級學校輔導資源,一直無法難以完整到位。

《學生輔導法》剛完成三讀修法,教育部指出,未來高中以下學校主管機關設置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國中小也將再增加603名專任輔導教師,總數將達 5,942 人。不過教育部統計,2022 年高關懷學生已達 218 萬人次。是否能發揮成效,還有待觀察。

日益緊繃的師生關係,法院是避風港或最後防線?

李中質詢盧秀燕的畫面曝光後,代理教師工會火速發文力挺教師表示,遭遇人身安全威脅時,老師有權依法報警,並藉此向學生傳遞「暴力必須負責」的訊息。

工會認為,此做法是培養法治觀念的重要一環,痛批盧秀燕傳遞了「暴力只需道歉即可免責」的錯誤價值觀。

人本教育基金會則發文痛批,老師以「嚇嚇學生」為由讓警察入校帶走學生,是將警察當作嚇唬小孩的工具,這種行為極度不尊重警察的法定職責,並非良善的教育行為。

以「報案」作為教育手段,則讓長年協助少年法庭調查案件的少年調查官感到困惑。

一名少年調查官告訴我們,在自己協助法官辦理的少年事件中,已經逐漸觀察到「師對生」提告的案件數量,有逐年增加的感受。

他表示,某些少年因涉入不良的人際關係而從事嚴重的暴力犯罪,或者參與詐騙集團或販毒集團。此種狀況顯然超出教師的能力範圍,法院確實必須介入保護。

但曾有一名學童在課堂上以「指桑罵槐」的方式,表達對同學的不滿,卻讓一旁的老師感到自己受到嘲諷。老師因此感到不堪受辱,決定對學童提告妨害名譽。

調查官坦言,這類事件本應透過校園內的規範與輔導機制解決,而非訴諸法律,才能實現教育。

學童在成長的過程必然會犯錯,而犯錯的同學給予正確的教導,應該是老師的工作。而校園內的校規及相關的輔導懲處機制,理當要對這一類「微罪」發揮作用,而非交給法院來究責。

調查官解釋,由家庭、教育及社工系統組成的第一層保護圈,因為距離兒少最近,負有提供直接支持與介入的首要責任。

而法院作為距離較遠的第二層保護圈,負責調查第一層保護圈各支持系統是否盡職發揮功能,並針對兒少最佳利益進行評估,提出修補方法與可能性。

若第一層保護圈無法有效保護兒少,法院才會依照少事法規範,視情況將兒少交付保護管束,甚至送入矯正學校,以教育與復歸社會為導向,履行保護兒少的角色。

換言之,法院不宜站在第一線的位置,介入兒少的日常生活。

告與不告之間的兩難

立法委員陳培瑜認為,師生間的對立多半源於日常互動的長期累積,而非一朝一夕之事。他強調,身為教師,不僅擁有教育的專業背景,更承載著引導孩子成長的責任。

正因如此,社會對教師的行為標準要求更高,教師在處理衝突時也更應展現專業素養。他提醒,教師有情緒是人之常情,但正因為他們是經過專業訓練的成年人,應具備更高的情緒管理能力。

陳培瑜質疑,教師如果受到攻擊,同樣可以提出申訴並要求調查,這些程序本質上既能保障教師的權益,也不會輕易破壞教育現場的氛圍。跳過校內程序而直接以報警的方式處理,並不恰當。

不過台中何厝國小教務主任蔡昌樺在個人臉書上發文認為,從外界看來,教師報警或許看似反應過度,但教師的報警行為並非意在懲罰學生,而是希望藉助外力,讓學生意識到行為的嚴重性,同時保障自身及其他學生的安全。

他表示,當學生的行為超出學校及教師的能力範疇時,在缺乏足夠系統支援的現實下,這更像是教師在資源匱乏、壓力重重下的「不得已之策」。

而黃湘仙質疑,如果連尋求法院協助,都讓老師遭到非議,進而被指責為不適任教師,這樣的局面,要第一線教師如何是好?

過去曾有學生在打掃班級的時候,拿麥克風對黃湘仙做不雅姿勢,讓他當下有不舒服的感受。但黃湘仙只有告誡該名同學,此舉已經算是性騷擾,如果老師去申訴的話,是會有法律責任的,不過並未提出申訴。

他擔憂,警告學童「這行為可以被老師申訴」,是否會被解讀為以公權力恐嚇小孩?但如果不能這樣做,如何即時教育正確的性平觀念?

他也舉例,過去曾有高雄某高中教師,遭到學生性騷擾,雖然性平調查成立,但事後請公傷假的時候,卻因未提起刑事告訴而遭刁難,身心備受打擊,久久不能平復。

黃湘仙在反思此次事件後表示,若未來不得不走上法律程序,在政治力與輿論的干預下,恐怕自身受到嚴重傷害。但若選擇不提告,又可能使自身處於被動甚至劣勢的境地。對於教師在衝突處理上,陷入「告與不告」的兩難,他感到十分無奈。

老師認為自己何時該提告

洪維彬與黃湘仙都認為,校方在老師選擇報警之前,是否已盡全力嘗試其他解決方式,必須進一步釐清,以便還原事件全貌。

他們認為,大部分教師不會直接對孩童提告。而校方在師生衝突中,多半會扮演協助化解的關鍵角色。因此要論斷教師的報警行為是否適當,在衝突處理的過程中,校方是否提供充分協助,是一項不應被忽略的環節。

當學校資源確實不足,第一線教師面對難以管教的情況時,卻得不到應有的支持,對教師而言,無疑是一場孤軍奮戰。

黃湘仙擔憂,此時如果社會輿論不支持老師訴諸法律程序,那到底如何讓學童了解,自己的行為真的有問題?

黃湘仙表示,法庭活動本身即是法治教育的一環,而《少年事件處理法》的核心精神在於輔導而非懲罰。讓孩童經歷正式的法院程序,難道不也是一種必須採取的教育手段?

「做老師最難的地方,就是要罵學生」黃湘仙說,老師有義務糾正孩童的錯誤觀念,卻同時保護孩童,不讓他感覺受辱或遭遺棄。她指出,面對高難度的孩童,若教師已嘗試所有教育方式,仍無法讓學生理解錯誤,此時將學童交由司法處理,並非出於輕率或情緒,而是迫不得已。

洪維彬則坦言,雖然多數學童能尊重教師權威,接受被指正的錯誤,但在實務上,教師的管教與輔導能力有其極限。隨著兒童權利意識的抬頭及教育法規的革新,教師在教育現場的挑戰更大,也增加了教師處理學生行為問題的難度。

警察進入校園帶回孩童是否合法

李中質詢時說,學生隔天已經道歉,但老師認為沒有誠意、堅持報警, 2 名員警進入校園後,學生立即道歉,老師則表示時嚇嚇學生,要給學生教訓,然員警仍堅持將全案移送少年法庭。

匿名網友則表示,老師報警後,警察隨即於 10 分鐘內趕到。學童見到警察,連忙向老師道歉。老師也立即向警方表示,學生已經知道錯,有警惕就好,明確表示無意提告。

未料警方表示,本案已經通報校安,因此必須完成程序。

匿名網友補充,老師疑惑詢問:「甚麼程序?」,警察則告知,需要回警局完成筆錄,「到時候說不要提告就好,不會有事。」

教師報案後,警方當天即將學童帶回派出所製作筆錄,也引發不少疑惑。

李中質詢盧秀燕時質疑,為何警察沒有傳票,就可以進入校園將學童帶回警局。

台中市警局第一分局表示,本案雖是老師報案,員警獲校方同意進入,但學生並非現行犯,沒有急迫危險性,員警應通知家長帶學生到派出所。分局坦承,執法程序確有瑕疵,造成社會觀感不佳,已對當事員警各記申誡 1 支,派出所長也被調離現職。

盧秀燕 3 日致歉時強調,校方和警方在程序確有瑕疵,已責成政府訂出 SOP,持續關注孩子心理輔導,讓類似情況不再發生。

依據《警察人員進入校園執法相關機制》規定,基於尊重校園自主及自治之精神,警察人員未經校方同意,不得任意進入校。即使有主動進入校園的需求,也必須先行知會校方聯繫窗口,取得校方同意,並於校方代表人員陪同下進行。

現職員警施嘉承表示,自己沒有碰過需要進入校園帶走學童的情況,但自己覺得不太可能會發生這種情況,尤其對象只是小學生。因為警方進入校園,處理上都會盡可能低調,這種做法勢必會讓學童遭受異樣眼光,不利孩童成長。

施嘉承分享,如果是接獲校外人士報案,例如小朋友偷東西之類的,自己會先向主管報備,然後跟校方聯繫後,協調可能的處理方式。只有在校方請求警方幫忙的情況下,才會在老師的陪同下進入校園。

《少年事件處理法》第 18 條之 1 規定,司法警察官或司法警察為調查少年觸犯刑罰法律之行為,必要時,得使用通知書,通知少年、少年之法定代理人、現在保護少年之人或其他適當之人到場。

而如果少年經過通知,仍不到場,警察必須向少年法院法官報請核發同行書後,才能強制要求少年到警察局作筆錄。

調查官表示,本案不是現行犯,也不具有急迫性,更不符合法律的例外狀況。員警在沒有同行書的情況下,將兒少強制帶回警局,程序上確實有瑕疵。而針對兒少,也不宜用「自願配合調查」的方式解套。

施嘉承分享自己的經驗表示,這一類校園案件,通常跟學校聯繫後,都能取得學童及家長的聯絡方式,比起寄送通知,來的有效率。何況小孩有家長陪同權,不如索取聯絡資料,然後再跟家長約時間。

不過黃湘仙擔心,如果將本案責任歸咎警方程序瑕疵,未來恐讓警方不願積極協助處理校園問題。黃湘仙認為正確的處理方式,應該是教育系統及警政系統一起重盤規劃相互合作的方式,才能真正協助到有需要的孩童。

少年事件的誤解

本次事件中另一個衝突點,則來自於雙方對於《少年事件處理法》的誤解。

教師在學生道歉後,雖然表明無意提告,但這時候才發現,因為已經通報校安並報警,程序無法終止。而家長也在警局做完筆錄後,以為老師表明不提告,不會再有後續,卻在收到法院傳票後,感到困惑。

少調官觀察認為,這位老師可能不了解《少年事件處理法》的原則及觀念,因此才會有提告的念頭。

實際上,《少年事件處理法》是為維護少年健全自我成長,所特別設置的特殊保護制度,與《刑事訴訟法》是不同的法律。因此少年保護事件,不能直接套用刑事訴訟法的思維。

少年事件與一般的刑事案件不同。除了確認少年對於不法行為所應承擔的責任外,更重要的面向在於調查兒少的需保護性。目的在於透過處罰以外的手段,矯正少年的錯誤觀念,避免少年長大成人之後再犯。

究責雖然重要,但並非少年事件程序的主要任務,因此一旦啟動少年事件,老師雖然表明學童已道歉而不提告,但在法官完成調查程序並判斷少年的需保護性前,程序不會終止。

而依據《少年事件處理法》第 42 條的規定,少年法院可徵詢適當之機關、機構、學校、團體或個人之意見,並得召開協調、諮詢或整合符合少年所需之福利服務、安置輔導、衛生醫療、就學、職業訓練、就業服務、家庭處遇計畫或其他資源與服務措施之相關會議。

法院根據這條規定,請學校校長到法院一起解決師生衝突。最終審理結果,裁定學生不付審理。

根據《少年事件處理法》,如果法院認為少年所涉案件的情節輕微,可以決定不進一步審理,這稱為「不付審理之裁定」。在這種情況下,法院可以同時採取以下三種處置方式來輔導或約束少年:

  • 告誡:由法院對少年進行口頭警告,讓他了解行為的錯誤與後果。
  • 要求家長嚴加管教:法院可以將少年交給他的法定代理人(例如父母)或目前負責照顧他的監護人,要求他們更加嚴格地監督與管教。
  • 轉介輔導:法院可以安排少年接受適當的輔導,例如進入福利或教育機構、醫療單位,或參與過渡性的教育計畫,幫助他改正行為。

法院認為該名學生已經當庭向老師道歉,家長也承諾會勸導孩子控制情緒,而老師本身並無意追究,只是希望學生能從中學習,因此不具需保護性,因此沒有必要進入正式審理程序或給予保護處分。

在後真相的時代,情緒常凌駕於事實,立場的對立模糊了事件的全貌。從多方視角的梳理中,我們能看到,這場風波揭示的並非單一個案的對錯,問題面向也不該被簡化為「應不應該報警」或「警察應不應該進入校園」,而是教育體系中需要全面反思 — 從資源分配到支持機制,從親師溝通到社會對教育的期待。

記者|楊貴智、白廷奕報導 封面圖片|AI 生成

更多國內相關文章

01

傳產養活8成勞工 全總憂輸美關稅疊加「恐爆失業潮」

太報
02

捲不倫戀及醫療爭議 小港醫院透露副院長馮明珠身心遭重創

聯合新聞網
03

五星飯店成刑房!老闆疑員工「是間諜」毆打逼供 私密照要脅拘禁

TVBS
04

高醫董座爆外遇…小三攀高位「啪!沒了」教育部殺下南部

三立新聞網
05

阿北開庭炸裂!陳佩琪破防自爆「大師私下送禮內幕」亮鐵證全招了

民視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3

Chou
學校對於情緒障礙的學生,其處理機制是有問題的
2024年12月05日14:44
多納國小林威亞
本來就是可以討論的學生管教權,特教生對一般生的影響,基層的無助,以及學校以外的單位該如何支援,在藍綠的政治操作下,又變成僅討論對錯二元對立的論調,真的很悲哀。另外如果今天一個老師直接公開說某位學生以及家長不適任,只道個歉是否也可以完全沒事?
2024年12月06日01:02
中二呱
老師越來越嬌貴 學生越來越難管 家長越來越恐龍… 師生衝突只會越多而不會變少
2024年12月06日06:28

顯示全部

最新消息

抖音男送2千萬當禮物!她急奔郵局代付運費 警勸別暈船

台灣好新聞

澎湖海域驚現火燒船海巡即時馳援滅火

勁報

翁曉玲稱核電是世界趨勢 廢核團體秀數字打臉:請回法律界不要談能源

新頭殼

海委會新建大樓基地藏廢棄物 遭審計部檢討土質調查未詳實

自由電子報

藍營反罷提疊加關稅!朱立倫喊「台積電將變美積電」蔣萬安:政府失職

TVBS

為高雄市長初選造勢 許智傑許林園更美好的未來

新頭殼

林國成又爆粗口!扯大甲媽「太興」才罷顏寬恒

自由電子報

柯志恩批「20%關稅成樓地板」 賴政府該如何補救?

自由電子報

引楊家將4代精忠報國故事 韓國瑜:顏寬恒3代為台中認真打拚

太報

女控看鬼滅之刃電影遭性騷 嫌犯否認:我沒有!

EBC 東森新聞

加速災區修復!台南市簽約獎勵金延至8月底

NOWNEWS今日新聞

政院擬21日拍板明年度總預算 軍公教加薪機會大

自由電子報
影音

黃國昌批關稅「政府黑箱」!吳思瑤反嗆:不專業還不認真

EBC 東森新聞影音

黃國昌批關稅「政府黑箱」!吳思瑤反嗆:不專業還不認真

EBC 東森新聞

美對台實施「疊加關稅」 陳其邁:希望政府加強補助高雄傳產

新頭殼

稱楊瓊瓔、張嘉郡是議場左右護法 韓國瑜:兩人問政成長,只有身高沒長高

太報

捲不倫戀!小港醫院4點聲明 曝副院長現況

NOWNEWS今日新聞

開箱柯文哲「砸破水瓶」 藏陳佩琪貼心舉動

TVBS

副院長馮明珠最新狀況曝!捲不倫戀及醫療爭議 小港醫院:身心重創

TVBS

讚江啟臣是唯一比自己帥的候選人 蔣萬安:因曾有江開導才有現在三寶

太報

核三重啟正反交鋒 翁曉玲:救命電可不要嗎?林子倫喊核廢料勿留子孫

台視

酸翁曉玲把核電當救世主!廢核平台細數謬誤:請回法律界 別談能源

自由電子報

金門榮服處關懷長輩聽力健康辦助聽器巡迴服務

勁報

保時捷業務違規逆向遭嗆!親友反寄律師函被炎上

EBC 東森新聞
影音

保時捷業務違規逆向遭嗆!親友反寄律師函被炎上

EBC 東森新聞影音

政院被動證實對等關稅「疊加」說 蔣萬安:賴政府沒人有臉出來面對談判結果

太報

港務公司 蟬聯亞洲最佳企業雇主獎

中華日報
影音

五星飯店成囚室!女老闆懷疑員工是「間諜」 翻拍不雅照還軟禁威脅

TVBS 新聞影音

五星飯店成囚室!女老闆懷疑員工是「間諜」 翻拍不雅照還軟禁威脅

TVBS

女Coser初音未來看《鬼滅》!遭「抱胸偷摸」忍了1小時 哭訴:電影都毀了

太報

關稅疊加衝擊 4.2萬國人面臨減薪/失業

中華日報

桃園中壢民宅氣爆!「瓦斯桶倒地」釀二度燒燙傷 兩人急送醫

TVBS

〈社論〉普發現金,看盡民進黨的反覆與詭變

中華日報
影音

罷免再戰823!綠:百萬雄兵走入基層 藍:讓他們再輸一次

EBC 東森新聞影音

罷免再戰823!綠:百萬雄兵走入基層 藍:讓他們再輸一次

EBC 東森新聞

藍:賴只顧大罷免 讓產業處在大盲盒

中華日報

國貿署:業者都清楚關稅計算方式 強調4月就發懶人包

中華日報

823反罷免 藍委催票

中華日報

專家:終端需求動能恐受壓抑

中華日報

刑事局揭假檢警詐騙手法 平均財損竟高達200萬元

CTW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