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吃電怪獸來襲,四大雲商資本支出衝上兆美元、搶電布局全球
隨著人工智慧(AI)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科技,各國也將其列為優先發展的核心資源。然而,AI 帶來的最大挑戰之一,便是驚人的耗電量──它的用電需求之龐大,堪稱前所未見的「吃電怪獸」。
四大雲端服務商(CSP)Alphabet、Amazon、Microsoft 和 Meta,早已全力投入 AI 競賽,並提出多項策略來應對這項挑戰據美國能源部(DOE)與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BNL)聯合報告,到 2028 年,美國資料中心用電量將升至 325~580 TWh,占全美總發電量的最高可達 12%。這樣的電量足以供應約 3,000 至 5,000 萬戶家庭一整年的用電,數字之驚人,令人憂心 AI 的能耗問題。
(Source:DOE)
為鞏固 AI 領導地位,四大 CSP 持續擴大資本支出:Google 將資本支出提高至 850 億美元(約新台幣2.54 兆元) ,Meta 調升至 660~720 億美元(約新台幣約 1.97 兆~2.15 兆元),Amazon 預計達 1,000~1,180 億美元(新台幣 2.99 兆~約 3.53 兆,而 Microsoft 預計為 1,2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3.59 兆元)也計畫在下一季投入超過 300 億美元(約新台幣 8,969.4 億元)資金於 AI 基礎建設。
在能源布局方面,各大 CSP 亦積極尋求解方。例如,Google 在今年 6 月宣布向 AI 雲端供應商 CoreWeave 租用資料中心容量,並於 7 月斥資 30 億美元購買賓州一座水壩的水力發電專案。Meta 則與 Brookfield Renewable 合作,建設超過 10.5 GW 的再生能源容量,並在資料中心興建自有發電設施,以減少對電網依賴。AWS 除了加碼基礎設施,也與甲骨文共享資料中心資源,以擴充容量並分散風險。
此外,他們亦投入新型能源技術,包括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與核融合。Google 與 AWS 均已投資核融合專案。CSP 們也開始探索氫燃料電池、地熱與其他綠能方案,以提高電網韌性。由於資料中心全年 24 小時不間斷運行,能源調度靈活性極為重要。例如,若資料中心能在用電尖峰時段切換至電池或現場發電機,便可避免進一步加重電網負擔。
在場地選址上,資料中心通常不會選擇位於市中心等精華地段,因土地價格高昂且空間有限。相對而言,北維吉尼亞州與奧勒岡州等地曾是首選,但目前可用容量已趨緊張。CSP 因此開始向海外尋找新據點,包括擁有豐富太陽能的西班牙、能源價格低廉的馬來西亞,以及 Amazon 點名投資的英國等地。
儘管各方積極布局,AI 的未來仍充滿不確定性。無論是 AI 的實際需求能否如預期般增長,還是會否遭遇技術天花板、甚至趨於飽和,皆是未來數年業界持續關注的焦點。
(首圖來源:Flickr/Ian Muttoo CC BY 2.0)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