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想成功,你最好要有一個嗜好
一項為期15年、涉及超過5000名企業家的研究發表於《管理學會期刊》(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這項研究發現,保留本業的創業者,失敗率比全力投入創業的人低了33%。
《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 PLOS One )期刊一項涉及6000多名運動員的研究則發現,世界級的運動選手在選擇專精一項運動前,都嘗試過各式各樣的運動。
記者艾普斯坦(David Epstein)在著作中寫道,「一路成為菁英的運動員之中,早期涉獵多種運動、比較晚才專精一項運動,顯然是頂尖運動員最常見的旅程。」
再看看這個。《創意研究期刊》(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刊登的一項研究發現,比起沒有贏得諾貝爾獎的同儕,贏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擁有其他興趣的比例高出近3倍,包括唱歌、演戲、創意寫作、繪畫、木工、吹玻璃等等。
長期成功是一場耐力賽
成功一般來說取決於你的成就與壽命。完成某件困難的事情,需要時間和精力。你沒辦法一夜之間打造驚人的豐功偉業,或一夜之間成為諾貝爾獎得主。有股神之稱的億萬富翁投資人巴菲特稱這是「米土薩拉」效應(《聖經》中最長壽的人,活了969歲,巴菲特用這個人物來形容長年投資累積的複利能帶來巨大財富)。
從商業與企業經營角度來看,這代表你必須要能夠長久延續你的職業生涯。《職業行為學報》(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20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可持續的職業生涯是指人們「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保持健康、有生產力、快樂、具有就業能力,而且職涯能與他們更廣泛的生活背景結合。」
簡單來說,持久力很重要。不管你多有天份,如果在路上燃燒殆盡,就不會成功。
這正是嗜好重要的地方。研究發現,嗜好可以提高「自我效能」,也就是願意正面迎接挑戰、面對困難也能持之以恆,以及從挫折中復原的能力,也就是相信自己的力量。
不過研究發現,如果你的休閒嗜好跟你的本業在需求和技能方面太過接近,可能就會傷害你的自我效能感。
嗜好的「認真程度」也有差別,包括這項嗜好的難度,以及你有多重視這項嗜好,是否把嗜好綁定你的個人認同。
你對這項嗜好愈是認真,愈是覺得一定要去做,就會愈把個人認同綁定相關的技能與成就。舉例來說,為了在三小時內跑完一場馬拉松而去進行訓練,就是非常認真的嗜好。
《Inc》建議,如果你想要讓嗜好對你的事業產生正面影響,那麼你對這個嗜好愈是認真,這個嗜好跟你工作的關聯愈低愈好。
反過來說,嗜好跟工作的關係愈大,你就愈不應該對嗜好認真。理想上,嗜好應該跟你現在的事業沒什麼關係,你也不該對嗜好太過認真。
舉例來說,假如你是會計師,你喜歡種植玫瑰,這項嗜好就能夠讓你從工作中喘口氣,而且還能增進你的自我效能感,除非你超級認真,立志要贏得全美玫瑰學會年度大賽的冠軍。
再舉個例子,若你是律師,喜歡玩桌遊,你的嗜好就能夠在休息的同時提高你的自信,除非你又變得超認真,發下宏願要成為西洋棋界的一代宗師。
或者假使你是個程式設計師,閒暇時間也在寫應用程式,那麼你的心理就無法獲得足以增加自我效能感的足夠休息。
工作跟休息時間做太多類似的事情,很可能會讓你筋疲力竭,累上加累,無法真正放鬆、調適心情。
當你考慮新的嗜好,或者在思考要不要換嗜好,可以交叉評估嗜好和本業之間的相似性以及你的認真程度,嗜好和本業的關係愈遠愈好,而且風險也愈低愈好。
艾普斯坦提到一位世界級跑者的興趣是編織,另外一位奧運滑雪選手的嗜好是蓋房子。
這位滑雪選手的教練觀察到,「如果你人生只有運動,其他什麼也沒有,很難持續很多年。這位選手那時30歲,我跟她說『你必須去做,你必須找到一個興趣,去蓋房子吧,去找建材和中他需要的一切。你必須去做,你的人生才不會只有運動。』」
對創業者、企業家來說也是一樣。若你要經營企業,不能人生只有這件事,你需要一件事物,讓你的思緒能夠偶爾離開工作。在你創業艱難的時候,你需要一件事情讓你感受到成功,讓不同的人事物帶你離開每天的工作。
或許一開始你會覺得花在嗜好上的時間很浪費,但若你選對了嗜好,就能夠讓你在經營本業時更加專注,狀態更好,維持得更久。
(資料來源:Inc、cmcmarkets)
【延伸閱讀】
一餐4萬,日本人也飛來吃!首位拿下米其林三星中餐廳的日籍主廚來台,茶禪華有何魅力?
當醫生成為罪人?台劇《化外之醫》張鈞甯、越南影帝挑戰醫療犯罪灰色地帶
●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818期《台灣,偽留學天堂》
顯示全部
留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