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台灣安全才是台美最大雙贏 林錫銘:搬幾個先進製程廠也搬不了整個供應鏈
美國總統川普最近的一句話,再次把台積電推上國際政治與產業輿論的爭議最前線。他在談話中宣稱,台積電將把在美國的總投資額擴大到3000億美元,這個3000億美元的金額,遠高於台積電目前已公布的1650億美元。
川普喊出這個數字不僅震撼市場,也立刻傳遞到太平洋另一端的台灣,整起事件也引爆台灣經濟及產業界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派認為應該藉機擴大投資,以此換取關稅與政治空間;另一派則警告,這可能是一步「高風險棋」,甚至是為美方切割台積電鋪路。
吳嘉隆的擴張論: 大膽投資、大膽開口
經濟評論人吳嘉隆在接受網路節目《下班翰你聊》專訪時提出鮮明立場——不要怕投資規模放大。
他的邏輯是:既然美方已經開出條件、施加關稅壓力,台灣就應該主動加碼,甚至可以上看3000億、4000億美元,並且不限於半導體,還可以延伸至天然氣、能源等多元產業。
吳嘉隆用了一個頗具煽動性的比喻:台積電應該成為半導體界的「成吉思汗」——大舉西進(在他口中是「西進到美國」)、攻城掠地,用投資版圖擴張來換取美方對台灣的戰略承諾。
他認為,這不僅是經濟議題,更是地緣政治的籌碼:如果台灣在美國的投資夠大,將成為美方不容忽視的「核心利益」,在中美角力與印太戰略中獲得更多保障。
林錫銘的產業現實論:錢不是問題,人力與結構才是
然而,產業界卻有不一樣的觀點跟看法。偉詮電董事長林錫銘直批這種論調「危險」,若被政府採納,將對台灣造成長遠傷害。
材錫銘的核心觀點是——產業決策不能只看數字,更不能只聽宏觀經濟學家的帳面推算。
尤其半導體是一個深度專業、供應鏈極為複雜的產業,外行的「投資翻倍」建議,很可能是把企業推向結構陷阱。
林錫銘首先指出,Intel與台積電在設備、製程、廠房設計等多方面存在根本差異。台積電若貿然介入Intel,不是「相加」而是「相衝」,協助反而可能拖垮自己。
在美國政治力與商業壓力交織的背景下,一旦台積電深陷Intel的泥淖,不僅成本暴增,更可能讓本業的競爭力受損。這是一種產業自傷。
1650億是真金白銀,不是口號
他也提醒外界,台積電在美的1650億美元投資,是扎扎實實的資本支出,與日韓常見的「政府背書、融資擔保」完全不同。以一家民營企業的力量承擔如此規模,已經是極限。再擴大,不是因為沒錢,而是人才與管理能量已經飽和。
換言之,問題不在於「敢不敢投」,而在於「投得動嗎?」
美方的下一步:反壟斷法切割台積電?
林錫銘進一步拋出警告:當台積電在美國的投資量體過大,甚至接觸到英特爾Intel的領域時,美國可能會啟動反壟斷法,把台積電拆分成「台積」與「美積」。
他特別提醒,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出身華爾街,不一定懂產業,但非常熟悉企業分割、購併、資產重組等華爾街手法。在資金與政治力量的驅動下,「台積電被切割」並非危言聳聽,而是可能出現在未來幾年的劇本。
成熟製程的戰略價值:小晶片也是糧草
另一個被忽視的面向,是成熟製程的重要性。
林錫銘用農業比喻——先進製程是高價值作物,但成熟製程如同蔥薑蒜鹽,沒有它們,任何電子產品都無法完成。
2021年全球晶片荒時,連一片成熟晶片都可能讓國際汽車大廠停線。這種供應鏈命脈的價值,不是華爾街資本家或宏觀經濟學家容易理解的。
忽略成熟製程,就是忽略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真正護城河。
真正的美台共贏:挺台灣,而非搬產線
林錫銘的戰略建議與吳嘉隆的擴張論形成鮮明對比。林錫銘認為,美國若真想掌握半導體命脈,最好的方式是「百分之百挺台灣」,將台灣視為特殊國土對待,而不是搬走幾個先進製程廠。
這樣不僅能穩定供應鏈,也能遏止戰爭風險,對全球經濟與區域和平都有益。
林錫銘並不反對任何對美投資,而是主張資源要用在刀口上,尤其以下四種產業以及投資形式,比如:
1、伺服器等電子終端產品:直接衝擊美國對台貿易逆差。2、台塑六輕等高污染高耗水產業:轉移至美國可減輕台灣環境壓力。3、電子成品代工產業:擴大手機、筆電等產品的美國製造比例。 4、台積供應鏈補差額:由供應商補足川普口中的「2000億」與實際投資1650億間的差距。
他甚至點名鴻海應該加碼,「郭董欠川普一個公道,現在正是展現誠意的時候」。林錫銘說。
最後,林錫銘警告,台幣過度升值對出口業的殺傷力,比關稅還直接。他呼籲央行應讓台幣回到33元以上,否則出口導向產業將持續受傷。「不要再說央行無能為力,5、6月能讓台幣瘋狂升到29元,就代表匯率是可調的。」
兩種策略的對撞,背後是國家路線之爭
這場「擴張派 vs. 審慎派」的爭論,表面上是投資規模之辯,實質上是台灣在美中夾縫中的國家戰略選擇。擴張派的賭注是用投資綁住美國,換取安全與市場空間。但風險是投資規模過大,失去自主調控能力,甚至被對方以反壟斷等手段反制。
至於審慎派的顧慮則是,保持投資彈性,守住本土供應鏈核心,把戰略價值留在台灣。但風險是被美方視為「誠意不足」,在貿易與安全談判中失分。
從地緣政治到產業結構,台積電已不只是企業,而是台灣的戰略基石。當外界討論「3000億美元投資」時,不應只看它能否換來美方關稅讓步,更要思考這是否會削弱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中心的地位。
投資是手段,不是目的;安全獲利才是目的。若不清楚這層邏輯,再大的投資數字,也可能換來一場「失去台積電」的交易。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