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商品停產,只能跟顧客道歉?用「松竹梅」提案法,找出最佳 plan B!

經理人月刊

更新於 08月28日02:36 • 發布於 08月28日02:00 • 細谷功

替代方案的三個層次:從「松竹梅」看提案力追問思維(Why)的一大特點,就是不會滿足於單一選項,而是能夠接連提出多種可能性與備案。所謂「用追問思維提出替代方案」,並不只是單純提出不同意見,或隨便找個替代方案, 而是具備邏輯與策略的提案能力。

正如本章一開始所說的「回推原點」,便是發想有效備案的重要方法。透過這樣的思維,可以釐清原始目的與本質問題,進而開展出多種選擇,而不是陷入只有「要不要接受這個案」的二元僵局。

接下來,我們將從追問思維與照做思維的差異,來說明兩者在提出替代方案時有何不同。表面上看來,兩者都能「提出另一個方案」,但實際上,照做型的備案往往停留在操作層次,僅是替代手段;而追問型的備案則源自對目的與前提的重新思考,因而具有更高的說服力與靈活度。

換言之,是否能夠提出「有策略、能選擇、能應變的備案」,正是追問思維的價值所在。這不僅是一項表達技巧,更是每個專業工作者都該具備的核心能力。

我們現在要進一步探討具體的「替代方案提出方式」。

運用「追問思維」研擬替代方案

無論是先前提到的「顧客與業務員」的關係,還是「主管與部屬」的關係,其實我們的日常工作基本上就是一連串「接到他人請求,並設法解決」的問題處理過程。

讓我們再具體分段來看。這裡以「顧客與業務員」的情境為例來說明:假設顧客對某項產品提出了某種需求或期望。若該需求能立即被滿足,例如顧客要求的商品剛好有庫存,能馬上出貨,那當然毫無問題。

但若顧客所提的要求無法立即應對,例如商品已經停產、目前缺貨且無法預測何時補貨,或是該產品規格只有競爭對手擁有,那情況就不同了。

在這種情況下,最糟的應對方式,從商業角度來說,就是直接告訴顧客「您要的商品沒有」,然後拒絕對方。 這樣不僅會讓顧客失望,也無助於提升自家業績,最終誰都沒有好處。

因此,只要是有商業敏感度的人,大多會思考能否提出某種「替代方案」。這正是運用追問思維(Why 型思考)的大好時機。

梅:莫名提出無關的替代方案

最「缺乏技巧」的替代方案做法,就是像打牌時把現有手牌攤出來一樣,僅僅是將「現在有的商品」或「公司主推的產品」拿來推薦,與顧客原本提出的需求毫無關聯。這裡我們暫且稱這種做法為「梅」方案。

顧客:「有沒有○○這項商品?」
業務:「○ ○ 目前缺貨, 不過我們現在有×× 在做促銷,您有興趣看看嗎?」

這樣的對話其實很常見,也很容易不小心就說出口,但這種「產品導向」的百分之百供給方邏輯,不僅無法實質滿足顧客需求,還可能在情感上讓顧客感到被忽略或不受尊重。 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們是顧客,被這樣回應,多半也會覺得不太合適。

這樣的做法追根究柢,是因為只在表層理解事情,結果就只是把「顧客提出需求」換成「我們能提供的服務」,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回應,實際上只是偷換話題。

竹:突然說出大道理,並提出替代方案

這類替代方案的提出方式,多少帶有一些追問思維的成分。基本上,會先做一番「理由說明」後,再補上一個新的選項。例如說:「現在流行的是這種款式」、「從理論上來看會是這樣」,或者引用名人、學者的話:「○○○說過⋯⋯」,甚至舉出業界龍頭企業的做法:「XX 公司現在這麼做喔」⋯⋯用這類看似「大道理」或具權威性的說法,搭配新的產品或建議。

乍看之下,這樣的替代方案似乎是從「對現狀的解釋」這一層面出發,因此比起「梅案」那種隨意亂推其他選項的方式,會顯得稍微有理一些。然而,這類「竹案」的問題在於,所謂的「大道理」其實與顧客最初的需求毫無脈絡,再次回到了單方面的賣方邏輯。

這樣的提案是否能真正回應顧客的核心需求,仍值得懷疑。 不過更大的問題,其實在於對顧客情感層面的影響。即使這項建議在邏輯上再正確,只要是在完全忽視顧客原本想法的情況下提出來,即使那個想法本身並不精確,也很難讓人感到愉快。這種方式常見於那些「略懂理論」或「個性上過度追求正確」的人,但結果往往不如預期。

某種程度上,這甚至可說是「扭曲的追問思維」所導致的副作用。

松:尊重對方想法,符合真正需求的提案方式

那麼,真正熟練追問思維的人,會如何提出更合適的替代方案呢?這就是所謂的「松案」(見圖表右側)。

「松案」的第一步,是從徹底理解對方最初的提案內容(表層的「做法」)開始。為了理解這個「做法」背後的真正目的(也就是「Why」),需要透過對話,細心聆聽並詢問,幫助對方釐清他們的本意。

當這個「理由」被清楚地揭示出來之後,便可以根據對方的真正需求,重新提出一個更符合的「做法」。例如可以問:「您的意思是⋯⋯?」「您希望藉由這個來達成什麼呢?」透過這類提問,逐步引導出對方真正想實現的目標。

當對方說出「其實我想做的是⋯⋯」時,就是重新提案的好時機,可以順勢提出比對方一開始指定的選項更貼切的替代方案。

這種做法的關鍵,是先將對話聚焦在對方的「理由」,然後再根據這個理由,回頭提出最適合的「做法」,這是一種「回旋式提案法」,也是熟悉追問與照做思維架構後,所能活用的實戰技巧。

如此一來,不僅能從邏輯上導出更適合的答案,也能在情感上讓對方覺得被理解與尊重,從而接受新的選擇。這正是前文提到的「反推」技巧,應用在更複雜情境中的具體操作方式。

這類「松案」也不限於當對方提出的選項無法提供時才使用。即使對方已有明確選項,如果你判斷那選項未必真正符合對方的核心需求,也可以主動引導這個對話流程,提出更貼近本意的建議。 實際上,很多人會指定自己過去用過的商品,只是因為不知道已經有了更好的選擇而已。

這時,就是發揮追問思維的最佳時機。

透過提問,幫助對方重新看見自己的「理由」,進而提出真正契合的「做法」,這才是最理想的提案方式。

更進階的「超級松」提案

其實,「松案」還有更高階的進化版本,那就是「超級松」。

「松案」的做法是透過間接「反推」客戶最初的意見,導出更貼近需求的替代方案;而「超級松」則進一步做到「巧妙地引導客戶,使其以為替代方案是自己想出來的」。

具體作法是,在釐清背後原因(本質)之後,透過一連串開放式提問,例如:「如果情況是這樣,您會怎麼想呢?」或「那大概是什麼樣的情境呢?」⋯⋯ 藉由這些提問讓客戶「自行察覺」新的選項,甚至「主動做出選擇」。

這類技巧難度雖高,但若能掌握其精髓,將大幅提升客戶的參與感與認同感。因為當選擇被視為「是自己決定的」,後續的滿意度與接受度也會明顯提高。

本節重點在於運用「本質對應多個表象」(理由對應多種做法)的關係結構,來設計更高明的替代方案提案策略。

當然,實務上仍須依商品特性與客戶類型靈活調整,並非所有情況都必須採用「松案」,更不代表「梅案」一定不好。例如:當情況急迫、商品本身簡單、或客戶對產品沒有特別要求時,「梅案」反而可能更有效率。

但整體而言,只要掌握追問思維,就能減少直接說「不」的次數,提升回應需求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能夠提出連對方自己都未曾意識到的、更符合其真正需求的解決方案,進而獲得更深層次的信任與滿意。

(本文摘自《懂得駕馭 AI 的追問思維》,采實文化)

延伸閱讀

別被商品陳列騙了!從心理學談「誘餌效應」對消費者的影響
麥肯錫顧問的領導力訓練:不斷追問自己這個問題!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

查看原始文章

更多理財相關文章

01

SEMICON Taiwan 2025 登場!台積電與輝達都關注「矽光子概念股」一次看

科技新報
02

泰山前董事會糟了!處分全家股權、投資街口、擴建包裝水廠3決議 全遭法院判無效

太報
03

YouTuber、網紅注意!財政部出手課稅了 規範重點一次看

CTWANT
04

存款3百多萬!全押0050還是買房?網秒選:先下手

EBC 東森新聞
05

緯創(3231)、廣達(2382)、聯電(2303)...避九月魔咒,15檔個股宜「居高思危」:AI族群回檔才是買點

今周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