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生命之火將熄之際,讓愛延續。「器捐協調師」道出不為人知的感人歷程

每日健康

發布於 03月18日02:15
今健康

器官捐贈的情節時常出現在影視作品中,捐贈者以自己的生命作為最後一份禮物,為受贈者帶來重生的機會。受贈者懷抱感激與希望,並延續著捐贈者的愛與生命。

這樣動人故事的背後,其實有著很多不為人知的感人細節,器官捐贈協調師正是其中關鍵的推手。臺北榮民總醫院擔任器捐協調師的廖麗鳳道出她所見的感人歷程,也鼓勵若有器官捐贈意願,誠摯邀請您一同參與,讓自己將來生命之火將熄之際也能讓愛延續。

生命之火將熄之際的領航員,

協助將愛延續的器捐協調師。

穿針引線的協調師讓愛延續:

廖麗鳳協調師表示,器官捐贈的過程其實不只是單純的醫療手術,也是一場與時間競速的協作。全程擔任「穿針引線」角色的協調師,除了日常主動關懷生命末期但尚未決定器捐的病患及家屬,也與社工師、主治醫師共同提供心理支持,幫助家屬在悲傷中做出最符合心願的決定,在器捐過程當中,更是橫跨多團隊的溝通與合作。

從說明器捐流程、協助簽署意願書,到捐贈者生命走到最後階段時,協助進行腦死判定的程序及陪同捐贈者捐贈手術順利完成。協調師需與捐贈者家屬進行深度溝通,協調院內外醫療團隊,並聯繫等待移植的受贈者及外院轉介。此外,在器官捐贈手術進行時,擁有護理背景的協調師會在場確保流程順利進行,並於手術結束後陪伴家屬進行最後的道別。

今健康

鼓舞疲憊的協調師

持續邁進的動力:各方集結的愛

廖麗鳳協調師表示,器捐協調是一份極具挑戰性的工作,早期社會對器捐存有諸多誤解,使勸募過程困難重重,甚至遭受異樣眼光。工作不分日夜,隨時待命,身心的負擔可想而知。然而,支撐廖麗鳳協調師走過20年的,是家人的鼓勵及同儕的支持與協助,更是來自捐贈者、家屬、受贈者的信念:讓愛延續、讓生命的火焰生生不息。這動力讓她即便疲憊,仍義無反顧選擇地繼續前行。

器捐協調師 見證生命之火傳遞的感動:

協調師的工作最關鍵的就是「集結來自各方的愛,一同將捐贈者遺贈的愛與生命之火,傳遞到受贈者那方」的心意。讓她與無數人並肩同行,包含勇敢做出捐贈決定的家屬、陪伴病患的醫護團隊、無數等待移植機會的受贈者……在這條路上,每個人的努力,都是為了讓生命的延續成為可能。

她也分享一個難忘的經歷。某次需從北部趕往南部取得器官,與時間賽跑的情況下,突遇外院同行人員搭錯車,情急之下尋求高鐵站務人員協助。令人動容的是,整個高鐵站的人員全員動起來協助醫療團隊趕上高鐵,以確保器官能及時運抵,讓捐贈器官得以順利完成。

這瞬間,讓她深刻感受到,器官捐贈不僅是醫療行為,更是一場愛的接力,每一個願意幫助的人,都在傳遞捐贈者最後的生命之火、回應捐贈者的愛、為受贈者推動希望,都是讓生命延續的重要推手。

今健康

器官捐贈不只是行善助人,

也可能幫助到自己的親人。

器官捐贈可嘉惠於三等親:

器官捐贈的大愛不只限於陌生人,也可能嘉惠自己的親人。根據《人體器官移植分配及管理辦法》,完成器捐的個人,若三等親或配偶日後需等待器官移植,將可在排序上獲得優先嘉惠。

器官捐贈給指定親人:

指定器官捐贈給至親,若捐贈者同意捐出兩個以上器官,且受贈者是配偶或五等親內的血/姻親,其中一個也可指定給自己的親屬。例如,捐贈者同意捐贈兩顆腎臟,其中一顆將捐贈出去,另一顆便可指定給配偶或五等親內的血/姻親。這樣的制度,讓許多家庭在面對至親病重時,能夠找到一絲希望。餽贈陌生人的同時,也能守護最親近之人。

活體捐贈,一起好好的活下去:

除了大體捐贈,活體器官捐贈也是一種選擇。在身體健康的情況下,成年人可將一顆腎臟或部分肝臟捐贈給配偶或五等親內的血/姻親,經過嚴格的醫學及倫理評估後,期望幫助捐贈者與受贈者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廖麗鳳協調師就曾協助一對夫妻,丈夫不捨妻子長年洗腎,決定捐出一顆腎臟給她,希望她能恢復健康、相伴到老。術後,兩人生活品質大幅提升,甚至能夠一起出國旅行,享受美好人生。

今健康

讓安息不再僅限於保留全身,

用器捐將愛與生命傳遞延續。

「希望逝去時能保留全身」這樣的想法相當自然,人人都能理解,不過或許也能有另一種選擇:讓自己的生命邁向終點時,同時也開啟另一個生命。若有意願參與器官捐贈,可向臺北榮民總醫院器官捐贈移植小組、或社工室、或是其它各大醫療院所諮詢,讓這份愛與生命,生生不息地傳遞下去。

今健康

以上衛教資訊由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提供

公益夥伴:台灣安斯泰來製藥股份有限公司

MAT-TW-NON-2025-00030

延伸閱讀
【專家問答集】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典型症狀? 除了不孕還會導致肥胖? 不治療恐影響生育規劃
74歲阿嬤寒風中排隊「失溫」!送醫不治 專家:猝死多與這疾病有關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守護心血管健康

保護心臟健康,降低死亡風險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吃個炒飯竟進ICU!專家點名5大「不能放隔夜」食物:這種細菌加熱也殺不死

鏡報
02

超愛吃「1食物」!表妹婿20幾歲罹大腸癌 譚敦慈:絕對不吃

鏡報
03

莊人祥59歲罹胃癌!醫揭早期無症狀 「4大地雷食物」曝光

三立新聞網
04

23歲女孤獨死1年「遺體如木乃伊」 向AI求救訊息令人鼻酸

中天電視台
05

不用日行萬步!各大科學研究發現走路「這步數」就能燃脂、降血糖

健康2.0
06

愛吃「2美食」要注意!台中婦頭暈送醫驚罹大腸癌 醫:小心7徵兆

鏡報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