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光轉型成雙邊演習? 學者:美若扛得住中國壓力「台美軍演不是夢」
美軍退役將領蒙哥馬利建議,漢光演習應逐步走向台美雙邊演習,並且納入美軍整合訓練,建立協同作戰能力。國防院助理研究員許智翔指出,近年來都有類似倡議,美國國會也持續建議邀請台灣參加「環太平洋」演習,他認為,可從低敏感度的救災等項目開始;國防院助理研究員、前海軍拉法葉級艦長江炘杓也指出,台美共同演訓,主動權在美方,「只要美方能扛得住中共的壓力,台美聯合軍演就不是夢。」
世上最長的漢光41號演習實兵演練,長達10天9夜,參演部隊面對「無劇本」下達狀況,考驗面對中共兵力登陸後,需要利用縱深防衛作戰等考驗,引起美國、日本、澳洲與印度「QUAD」四方對話的關注。據指出,美國也派出史上最大觀察團,多達400人來台,美國前太平洋陸軍司令弗林(Charles Flynn)現身新北淡水區,關切台北中樞衛戍區防衛作戰、淡水河道阻絕演練執行情況,顯示美方高度關切台灣防衛作戰能力。
目前擔任美國華府智庫「捍衛民主基金會」(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資深研究員的美國退役海軍少將蒙哥馬利(Mark Montgomery),觀察整場漢光41號演習之後,7/18在華府接受「中央社」訪問時對台灣漢光演習提出轉型的建議,不應只是國軍自己演練,應該逐步納入美軍進行整合訓練。
退役少將蒙哥馬利指出,儘管美方派出觀察員在場,漢光演習仍是台灣單方面進行的演習。雖然台灣和美國都不希望和中國交戰,但如果真的走到那一步,戰爭需要雙邊或多邊合作,不會是台灣單獨對抗中國共產黨。
由於美國國會於2023年通過的「台灣強化韌性法案」,指示美國國防部增加與台軍的聯合演訓次數。因此,蒙哥馬利少將因此呼籲,漢光演習應逐步走向雙邊演習,納入美國海軍、空軍及陸軍人員進行整合訓練,「漢光演習很適合做這樣的訓練」。
對於美方將領的建言,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許智翔指出,台美共同演訓,提升「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或「協同作戰能力」)確實很有必要,「互操作性」的建立包括各種準則、概念、通訊鏈路,甚至是台美雙邊船艦交會時的SOP、「海上不預期相遇行動準據」等等,其實都是透過這種方式,才可以「互操作性」拉起來,這個當然是基本。
許智翔直言,其實最重要的是它「有沒有必要有」。但是向來都是「能不能做」以及「什麼時候做」,才是它的重點。不然每年都有非常多類似的倡議,例如每年媒體都會報導一次美國國會在美國國防授權法(NDAA)中以「國會意見」(Sense of Congress)建議美國行政當局邀請台灣參加「環太平洋軍演」(RIMPAC)這一類的大型多國演訓活動,其實就一直重複在建議。
許智翔點出兩大問題,首先是這類建議,對行政部門有沒有強制力。事實上「國會意見」(Sense of Congress)對行政部門是沒有強制力的。第二,當然就是行政當局有沒有跟進(follow)的問題,所以這議題終究還是回到政治問題。
以整體戰略處境來說,許智翔認為,從加強台灣防禦的角度來看,川普政府的國安團隊當然還是會覺得台美部隊共同演訓有它的必要性。但如果從他們的那個策略的優先來說,川普政府戰略的核心,還是在於有效的嚇阻,去避免衝突爆發。因此許智翔相信還是以整體考量為重。
許智翔指出,比方說美國的產業經濟跟對各國使用關稅進行的貿易戰,是川普政府目前的第一優先。在國安方面 雖然可以看到「戰略收縮」,想把歐洲、非洲等地的部隊,或一些戰略的投資慢慢撤離,然後集中到印太區域對抗中共。 因此,從這角度來看,「成功的嚇阻」而言,可能要看美國的優先度來取捨,因為假使以台美雙方的互操作性,跟國軍的戰力本身的增強,可以提升嚇阻力的話,那麼當然去做這件事情有它的驅動力。
但許智翔也指出,反過來說,如果美國行政當局的評估認為「儘管台灣要提升嚇阻力,但是也不宜造成進一步政治衝突」的話,台美軍隊共同演訓的優先度就會往後拉。
前海軍康定級(拉法葉級)飛彈巡防艦艦長、國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江炘杓也指出,台美兩軍建立「協同作戰能力」(interoperability,互操作性),要雙方都要有意願才有可能,台方沒問題,一定有意願。問題出在美方,目前台美雙邊進行低階的聯合演練都要遮遮掩掩,高階的聯合軍演更不可能。所以主動權在美方,美方只要能夠扛得住中共的壓力,台美聯合軍演就不是夢,否則台美聯合軍演只能是一種期待。
然而,畢竟台灣這邊,國軍的「黃埔文化」能否與美軍比較放得開的作風相容,如果真能實現台美兩軍共同演練,又要如何克服兩國軍隊制度與軍中文化實際上的差異?
但江炘杓指出,台美若真的能夠進行聯合軍演,事先會有一個聯合計畫作為,熟悉彼此能力限制,制定一個可行性高的聯合演習計畫,雙方依演習計畫執行即可,跟文化差異沒什麼影響。
至於台美部隊共同演訓,是直接派部隊到大型多國的環太平洋軍演參演,還是從目前已經實施數年的美方「加強協訓」模式逐漸擴大,許智翔認為,要視情況而定。例如以漢光演習或環太平洋軍演、北約等大規模演習等,在整個演訓的複雜度,也就是很複雜的「互操作性」,跟複雜的環境設定等,還有應對龐大的規模這一點上,一同進行大型演訓其實會有比較好的效益。
許智翔指出,因為在同一個大型演訓中,可能同時牽涉不同的軍、兵種,甚至不同部門,例如民事部門、執法或是救災等,可能會在比較綜合混雜的演訓、複雜環境裡面,台美雙方部隊就可以強化訓練。
許智翔進一步指出,如果是小部隊協訓,比方說像「綠扁帽」美國陸軍特種部隊或其他類似對外國部隊的協訓項目,可以在比較小型的、精細的部分給國軍很實質的加強。或者像是在戰術上的指導,甚至是對戰機的操作上的細節去加強,這就是面臨「你要深度還是廣度、寬度」的抉擇。
許智翔表示,如果能夠深度與廣度兼具,當然是最好,但目前很多東西的執行,美方 可能還有一定的難度,尤其像環太平洋軍演等大規模演訓的直接參與。因此,許智翔認為,從這角度來說,還是維持原本在這方面大家在努力的方向。
當然,如果台美雙方同意可行的話,即使是在大規模演訓裡面,牽涉多個不同部門,也可以在一些低敏感度的議題,先開始進行「互操作性」的強化。例如海巡或是救災、搜救等的這類的演訓項目,台美雙方可以先開始進行協同能力方面的強化,一步步向前推進。
顯示全部
留言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