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失智會遺傳?台灣1%人口帶有基因變異,48歲起腦部病變加速…醫真心勸:「這指數」中年就要控制
作者 : 郭美懿整理
圖片 : Shutterstock(示意圖非當事人)
每年9月21日是國際失智日,面對高齡化浪潮,失智症已成家庭與社會共同的沉重挑戰。而台灣在2025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比超過2成,國內研究更揭示,台灣人存在特有基因變異,可能讓腦病變提前發生,提醒我們──守護腦健康,不能等到老了才開始。
衛福部調查,台灣65歲以上人口失智症盛行率為7.99%,亦即每100人約有8人可能罹患失智症,隨年齡增長,盛行率呈倍數上升,女性罹患率又高於男性。其中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類型,占比約6~7成,其次是血管型失智症和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病程往往與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相關。
台灣特有基因變異,48歲起腦部病變加速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有一種特有的基因變異,盛行率約1%,這類人先天血管壁比較脆弱,容易發生腦中風和失智。
臺中榮總團隊研究發現,約1%台灣人帶有NOTCH3基因R544C變異,將會導致腦部小血管病變(CADASIL),隨年紀增長,可能引起廣泛性的腦部白質病變、腦組織梗塞壞死和腦部微小出血,增加中風與失智風險,過去研究顯示,臨床平均發病年齡落在54~56歲。研究指出:
●帶因者從48歲起,腦部白質病變風險就會快速增加,且雖未出現失智症狀,但腦功能下降遠快於一般人。
●為顯性遺傳,父母1人帶因,子女就有50%機率遺傳到。
●在近6萬人資料庫中,有554名R544C變異,其中150人已被診斷為失智或發生過中風。
●無症狀者佔比約72%,但檢查腦部比未帶因者有較高比例的白質病變。
●高膽固醇等血管性危險因子,會加重腦部病變的程度和速度。
案例顯示,61歲的陳先生雖檢測出基因變異,腦部已有白質病變,但透過每天規律運動30~60分鐘、飲食控制與定期追蹤,3年來腦部白質病變情形穩定,沒有再增加。研究團隊強調:「養生不是等老了才開始,最好從40歲起就要積極控制膽固醇與心血管健康,以保護大腦。」
失智症盛行率近8%,早期發現是關鍵
「失智症是大腦退化性疾病,會影響記憶、思考與執行功能,與正常老化的健忘不同。」臺中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游翔淄解釋,正常老化的健忘屬於「想不起來,但經提醒後能想起」,失智症病人則「連提醒也無法回想,彷彿事情未曾發生過」。
游翔淄提醒,若發現長輩出現短期記憶喪失、反覆做同一件事或講相同的話,甚至情緒易怒、猜疑,原本能勝任的工作變得吃力,就必須提高警覺。
68歲的葉先生就是典型案例,家人發現他近年出現健忘、反覆撕日曆等異常行為,也變得比以前易怒,確診為輕度阿茲海默症。所幸透過藥物治療、日間照護與社區參與,過去幾年病情並未明顯惡化,仍能維持基本生活自理能力,顯示早期診斷與持續治療的重要性。
「除藥物治療,調整生活習慣同樣關鍵。」游翔淄建議長輩保持規律運動、維持社交參與、培養興趣愛好,並維持良好睡眠與生活作息,都有助延緩認知退化。另外健康飲食也能降低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共病引起的血管型失智症風險。
1、規律運動:每周至少運動2次,每次至少30分鐘至1小時的流汗運動,定期規律運動有助降低60%失智症風險。
2、活躍生活:香港一項研究針對15,582名正常老人(中位年齡74歲)參與社區活動,進行5年追蹤分析,發現參加較多動腦活動(閱讀、玩麻將、打樸克牌、賭馬)這,可降低3成發生失智症的機率;而參加越多種類的休閒活動(3種以上),可以減少14%失智症的發生。
3、飲食調整:結合地中海飲食和得舒飲食優點的「麥得飲食」(MIND diet),能減少50%阿茲海默症發生的風險。該飲食模式強調攝取未精緻全榖雜糧、蔬菜、堅果和橄欖油等健康食材,並建議減少紅肉、速食、高糖及高鹽食物的攝取。
延伸閱讀:
羅志祥66歲母親罹「阿茲海默症」…醫:1飲食法「逆轉腦齡7.5歲」,這些傷腦食物要少吃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用新觀點活出成熟態度,點我追蹤幸福熟齡IG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退休金多少錢才夠?施昇輝1公式教算「安心退金額+現金流」…沒錢投資還有「這方法」補足差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