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比朋友更懂你…「寂寞商機」如何爆炸性成長?
在《哈佛商業評論》的〈2025年百大生成式AI使用案例報告〉(How People Are Really Using Gen AI in 2025)中,「心理治療、陪伴」高居榜首,人們讓生成式AI協助完成各項事務之餘,還開始向AI尋求情感連結與基本需求的支持。方舟投資(ARK)的報告也預估,到2030年,用戶與AI陪伴(AI Companionship)相處的時間,將從每年12億小時,增加至7千億小時,AI陪伴相關平台的營收,更將達到1,500億美元(約台幣4.458兆元)。
AI陪伴是全新議題,但背後的核心概念是存在已久的「寂寞商機」。人們早年養電子雞、現在養寵物,部分原因都是出於寂寞。而ChatGPT出現後,不僅聽得懂人話、記得你的經歷、能即時給予回應,還能24小時「說個不停」,等於重新定義「陪伴」這件事。
說穿了,AI的記憶只是一種精密的「記憶反射」,它並非真的記得你說過的話或經歷,而是透過龐大數據的匹配,從中找出與你對話內容最相關的反應模式,模擬出「好像記得」的感覺,只是多數人難以分辨這層差異,很容易誤以為自己被傾聽、理解、記住了。因此,對孤獨寂寞、渴望關懷的人來說,AI給的情緒價值幾乎無可取代。
陪伴的商機
陪伴的市場龐大,除了直覺會聯想到的交友、戀愛關係外,其實還涵蓋兒童、長者的需求。一談到照顧孩子,許多家長是將手機、平板丟給子女,讓3C產品肩負照護責任。對此,做不了大型語言模型、往AI應用靠攏的企業,可以朝「情感陪伴」領域發展。我們看到愈來愈多的應用程式、遊戲結合AI技術,讓「AI夥伴」與孩子互動、對話,這將徹底顛覆未來的教養與學習模式。
AI療癒、陪伴的風潮也帶動「AI網紅」、「AI偶像」的崛起。2025年7月,虛擬歌手「Yuri」正式出道,甚至獲得知名品牌「The North Face」的贊助。巴西一檔談話節目《莫理沙的泳裝計畫》(Programa Marisa Maiô)中,不但身穿黑色泳衣與高跟鞋的女主持人莫理沙(Marisa Maiô)是由AI生成,連來賓、現場觀眾和場景也都是AI所成,加上天馬行空的劇情安排,以及衝擊性畫面,迅速在網路上走紅。
虛擬偶像從來不是新概念,早在卡通時代我們就深深著迷於《哆啦A夢》、《灌籃高手》裡頭角色的魅力,可是AI偶像又略有差異,它搭載一套嶄新的技術,能做到不同的事。
AI網紅、AI偶像會唱歌、跳舞、聊天,不僅輸出內容,還可以變身粉絲的陪伴者。年輕世代已經很習慣與虛擬偶像互動,他們不在意偶像是不是真人,只要有個性、能互動,便有滿足感與陪伴感。而當真假界線變得模糊,就是一種典範轉移。
對品牌來說,真人網紅「翻車」風險太高,對品牌不啻是風險。而AI偶像不會發胖、不會抱怨、不會發表爭議言論,甚至能二十四小時陪伴粉絲,可以長期維持、優化形象。因此,品牌依照自己需求打造專屬的AI代言人、AI寵物,甚至是能講話、與粉絲互動的AI形象,有一定的誘因。
我認為,陪伴型AI若要真正打開市場,必須走向「虛實整合」。AI偶像已經做到這件事了,例如英業達打造的虛擬歌手米拉蜜(Mila Mii),不僅經營線上社群,還在2025年6月,舉辦出道以來的首場實體演唱會。要是更進一步,往「虛擬寵物」發展,未來長者可能會抱著一隻外型逼真的「寵物狗」,不需餵食、不會大小便,但能回應、傾聽使用者,實現「情感陪伴」的功能。
不過,趨勢也帶來許多待解決的問題。
從技術角度來看,AI已經具備高度記憶力與個人化能力,但在使用方面,AI終究有極限。例如,在心理健康領域,法律明文規定,治療必須由具證照的專業人士進行,當AI的功能隨著技術演進,逐漸接近、甚至觸及治療範疇時,潛在風險與不可逾越的紅線在哪裡?
儘管,陪伴型AI才剛剛起飛,但潛在需求龐大,預期將快速成長。科技今日做不到的事,以後未必做不到,如果未來出現以AI陪伴為核心功能的語言模型、產品,涉及的社會、倫理與心理風險將更複雜,勢必要建立嚴格的規範與認證制度。
智慧財產權也是問題。目前,美國對AI生成的內容沒有提供額外或特殊的著作權保護,除非製作者能舉證自己對這些內容有獨特的創意使用。相較之下,中國的態度較開放,只要證明自己「努力」創新過了,就能取得版權。但是,這些仍然處於模糊地帶,各國尚在探索如何在鼓勵AI創新的同時,建立一套明確且公平的法律框架。
千萬別忘了,當市場上充斥著AI內容時,觀眾會不會反撲?有一天,人們會厭倦這些「同質化」的AI角色,回頭尋找人類嗎?物極必反的情緒可能產生,比例會如何變動,無法預測,但我相信未來人類與AI的關係,肯定會是「共同存在」。
☛ 《台灣AI大未來:解析最新的AI趨勢、台灣情勢、企業布局與個人發展》好評熱賣中:博客來、誠品
書籍簡介
《台灣AI大未來:解析最新的AI趨勢、台灣情勢、企業布局與個人發展》
作者:簡立峰(Chien Lee-feng), 蕭玉品
出版社:商業周刊出版
出版日期:2025/09/09
作者簡介
簡立峰(Chien Lee-feng)
台灣在人工智慧(AI)和網路科技領域影響力人物,曾任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國立台灣大學教授、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等職務。
他為Google台灣第1號員工,是推動Google台灣成為Google亞太區最大研發基地的重要推手。
從Google退休後,他轉而成為獨立的科技產業觀察者與推動者,擔任Appier、iKala等AI新創與多家大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持續參與台灣新創國際化與大企業AI 轉型的發展。
他經常受邀於各大論壇、講座分享他對AI趨勢、數位轉型以及台灣科技未來的見解,並積極倡導少子化的台灣應把握AI帶來的契機,加速產業升級與社會轉型。
蕭玉品
曾任《遠見雜誌》記者,跑過科技、服務、文教,現為自由撰稿人。著有《AI世界的底層邏輯與生存法則》、《小鴨把拔向前衝:賴瑞隆報到》等書。
責任編輯:高郁捷
核稿編輯:張勝宗
延伸閱讀: